送婆婆住安养院超不孝?她用2年破解:外人对双薪家庭的偏见
- 匿名
- 求职攻略
- 2024-02-02 12:00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谘商心理师 杨嘉玲
电影《神隐少女》有一段台词:这段话浅显易懂,却具体呈现关係的流动是怎么一回事,而割捨与分离,更是人生必修的课题。
孝与不孝的两难
如果小皖没有学会割捨他人的期待,现在的她早已被陌生人的一句话给击落了。那天,小皖和先生带婆婆一同到餐厅吃饭,结帐时,老闆娘突然问到:小皖有些讶异,原来刚刚点菜中不经意的对话,全被老闆娘给记住了。
小皖客气地回应。话一说完,老闆娘眼中出现一闪而逝的讶异。老闆娘似乎意识到自己失言,马上住嘴。
以往一听到这句话,小皖总得为自己辩护,可那天面对老闆娘的疑惑,小皖只是不疾不徐说:那是小皖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可以从容地说出这个事实,不再害怕别人质疑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她回答的语气带有一种坚定,让对方没理由再往下探问。
但其实要这么坦然的接受现况,不理会社会观感,不承担扛不起的未来,不为了圆满别人口中的孝,而牺牲彼此的生活,并非一蹴可几。小皖和先生都经过一段挣扎与拉扯。小皖的公公很早就过世,婆婆一个人拉拔三个儿女长大,两个姐姐陆续出嫁后,还是女朋友的小皖,已经可以感受到先生的焦虑,认定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有义务负担照顾母亲的余生。
所幸当时婆婆还年轻,一个人生活也还能自理,不觉得儿子需要放弃好不容易打下的事业,回家乡照顾自己。但先生为了减少内心的愧疚,仍旧每个星期搭车南下回家探望母亲。这样的情况维持好多年,即使是婚后也没有改变。舟车劳顿当然有,但想一想,一星期也才回家一趟,平常不需要天天住在一起,对需要独处的小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自由了,所以即使每次回婆家都睡得不安稳,她仍努力扮演好媳妇的角色,儘量减轻先生的内疚。
不幸的是,某天婆婆跌倒昏迷了,恰巧先生出差回家探望,才及时发现送医治疗。幸好,医生说只是血糖不稳,造成的晕眩,而且只有轻微瘀青不用住院,但要小心不能再跌第二次了。从那天开始,他们才正式意识到妈妈老了,已经无法再一个人独居了。婆婆已高龄八十多,虽然保养得宜,活动自如,也没有失智的状况,但一些慢性病,像是高血压、糖尿病再加上三不五时的健忘,忘记关火、关门等,仍旧有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先生返家后,和小皖商量该怎么安排妈妈接下来的生活。但因为他们都无法放弃事业,眼下只剩下把婆婆接上来同住一条路。为此,先生还考虑换屋,多準备一间孝亲房给妈妈住,就盼望能取得小皖的首肯。可小皖迟迟没点头。小皖能体谅先生想善尽人子的责任,和母亲同住,是最合情合理的安排。但先生却没想到让母亲住进生活里,并不是多一张床、一双碗筷这么简单,这里头隐藏着许多情绪的劳动、生活习惯的适应。
小皖还顾虑到婆婆需要专业的医疗协助,以控制日渐升高的血糖和血压,和大量的社交刺激延缓智能退化。这些都不是她和先生每天工作将近十二小时的上班族,可以照料得来的。他们虽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但里头却没有灵魂,婆婆只能天天独守电视,面对空蕩蕩的家,没有朋友、无人交谈。就算请外劳,情况不会改善到哪里去,而且经济压力更大。
思考数週后,小皖告诉先生:不出所料,先生一时间无法接受,觉得这么做太无情,等于是遗弃妈妈,不论小皖怎么解释他都不听,夫妻关係降到冰点。但小皖坚定的告诉先生:那晚,先生在书房待上一夜没有回房。隔日,便亲自向母亲表达这个安排,母亲听完后没多说什么,只说年轻人高兴就好。小皖很感谢婆婆的包容与开明,和先生决定在老家附近找一间设备完善的安养院,希望母亲别离开家乡太远,老友和亲戚还能定期去探望,提高她的安全感。
送婆婆入住那天,小皖和先生一同处理了许多手续,临走前,小皖看到先生眼眶含泪,总是背对母亲,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很残忍,好像是刽子手拆散他们母子,很怕自己一时心软,就撤销了入住申请。但她忍了下来,背负着亲戚们的耳语与批评,坚持让婆婆搬入安养院至少一年,真不行再来想办法。为此,他们仍旧一如往常的每週探视,直到婆婆适应新环境,先生完全放心为止。
至今已过了两年,某天小皖陪先生到安养院探望婆婆,刚好听见婆婆跟来访的亲友说:
听到这些话,小皖红了眼眶,庆幸自己当初的坚持是对的,那些被误解的委屈,一点也不重要了。小皖回想,假使那时选择走另一条路,和婆婆距离是近了,但心却会越来越远。彼此无法有好的心理状态,面带微笑的话家常,而是难以克制的嫌弃与不耐。婆婆的身体会衰败得更快,而她和先生的婚姻也会受到严重的考验。
透过这个过程,她更明白爱不一定是紧紧相依、嘘寒问暖、侍医奉茶,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限制,勇敢割捨不合时宜的观念与做法,在心里保持一段距离、保留一点空间,反而保障了彼此的幸福。
割捨掉别人的期待
现代女性的生活充满着为难与矛盾,要巧妙平衡家庭与工作、自我与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皖因为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必须和先生重新检视老人家的照护问题。此时,她所面临的有两个,表面上是先生希望把母亲接来同住,但底层隐含的是她要不要接受社会对一个好媳妇的要求,牺牲事业,承担侍奉公婆,代替先生尽孝道的责任?可她的,却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专业、一段融洽的婚姻关係。更重要的事情是,她对于老年生活的观念,是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被动的消耗生命。
很显然,时间所带来的立场差异,造成她和先生的剧烈争执。但她没有选择忍耐,屈服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因为她很清楚照护工作绝非一两天,而是一场持久战,如果要参与这场战争,她和先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準备与资源,才可能打赢?审慎评估后,她知道自己和先生并没有能力因应这个重大的变动,与其勉强彼此,埋下日后争执的种子,倒不如坦诚以对,接受自己的有限。因此,她选择割捨,割捨掉了别人的期待,好好的与先生沟通,获得先生的支持与认同。
切割必然会带来许多疼痛。小皖必定会遭遇许多奚落和质疑,但她明白这是迈向完整,必须付出的代价。忍耐看似是一条比较简单的路,但后头等待她的却是无尽的黑洞,到最后不仅夫妻的感情被消磨殆尽,婆婆的身心也不一定比较健康快乐。两相权衡之后,她选择积极面对,不为了一时的和谐,放弃自己的认同。
过程中,小皖花最多力气的,不是说服旁人接受她的观点,而是让先生明白成全不是放弃,别人的快乐,不一定都需要自己给,陪着伴侣处理心中的恐惧,于是先生才能真正切断不合理的信念(送家人去安养院就是遗弃),成为一个成熟、能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着社会的框架而活。最后整个家庭变得更幸福相爱,避免分崩离析。
集体主义下长大的孩子,心里塞满着别人的要求和看法
媳妇该不该以夫家为重?儿子需不需要完全承担年迈父母的照顾责任,牺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品质?这些问题反映出集体主义的典型思想。在东方社会里,做为一个人,我们必须总是把他人的期待摆在自己之前,努力保持关係的和谐与紧密,不能够太过主张个人的需要,否则就是一个自私、不懂礼数和感恩的人。
因此,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心理空间一直是拥挤杂乱的,里头充斥着道德、礼教、习俗等,许许多多束缚与框架。我们必须很努力撑大心理的家,塞进许多角色,努力和每一个人都维持好关係,压抑个人的状态和特质,无法坦然的面对拒绝。
当、、,变成一整个社会处理冲突的潜规则时,你就会习惯性的压缩自我认同,好装进他人的期待,忘记要留一点余地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绪,疼惜自己的委屈、争取应有的权益。
从生活极简到心理清爽
过往的教育,花了许多力气教会我们建立关係,却很少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割捨、放手,捨去不需要的累赘,去对的地方找答案,而非待在让自己委屈的地方哭,才能建构出自己理想的关係,不让纠缠的人际问题让自己痛苦万分。
面对关係,你不一定要效法他的做法,把关係丢得那么彻底,但我们可以从中撷取他的精神,去思考生命中哪些关係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想要?藉由学会清理心理空间,只承担自己负荷得了的关係,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人的意志力和心理空间是有限的,无法将所爱的人全都容纳进去。我们得在生命不同阶段,保持清理的习惯,将那些已经恶化成肿瘤的关係切割出去,留下能带给我们真正成长和满足的人,不再透过拥有众多关係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清理心理空间,看似排拒、无情,可这么做才能和你真正想要好好连结的人在一起。唯有你勇敢地将关係中造成你痛苦的包袱切割掉,你想要的幸福才会来到。同时,专注在获得而非失去,我们才有力量做出行动。(我想你还喜欢:1天丢1件丢掉捨不得!迎接2021年一起挑战)
本文摘录自采实文化《我决定,生活里只留下对的人》一书
作者介绍
杨嘉玲,国家考试及格之谘商心理师、启点文化有限公司执行长、彰化师範大学辅导与谘商所硕士。身分多元,喜欢游走在感性的谘商师、作家、故事创作,和理性的创业者、讲师、沟通教练之间,寻找生命不同面向的平衡点。
擅长透过文字,爬梳人心中複杂的情感;同时,不忘具体的行动与策略,带领个案走出生命的困境与僵局。专长:自我成长、沟通表达、亲密关係、心理界限、生涯规划等议题。
着作:《早点这样想,该多好》(大田出版)、《心理界限》(采实文化)、《身体语言,懂这些就够了》、《为什么我们的关係总是卡卡的》、《别人的情绪,你读懂了吗?》、《冲突对话,你準备好了吗?》(大雁文化)……等。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