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别告诉下属工作秘诀?他用1案例示範让下属体验失败却能快速成长
- 匿名
- 职场学习
- 2024-01-22 06:01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日本作家篠原信
什么是教育新人的基本原则?
做好心理準备后,又该如何教下属工作?不懂基本技术就不可能自主工作,所以我要分享传授技术的基本模式。
针对频率相对较高的例行公事,我的传授方法如下:
一、首先要问下属
二、自己做一次给下属看。
三、让下属自己做一次。中途不要插手插嘴。
四、下属说完成后,再问他提醒他注意。
五、确认下属会了之后,就告诉他,然后离开,让下属独自完成剩下的作业。
六、下属报告后,检查成果。如果有事前说明不够充分的地方就老实道歉,请他再做一次。
七、确认没问题后,传授作业告一段落。之后每次有同样工作都让下属去做,让他多做几次。
八、等到下属差不多熟悉后,再次检查是否确实记住步骤、成果物有没有问题。
九、等到步骤都记牢了,成果也没有问题时,就进入可以放心交代这项工作给下属的状态。
有一句表示学习过程的话,也就是藏.修.息.游。
光记住都要费尽心力的时期就是。反覆练习学会的事以求熟练的阶段为。结果到达可以下意识地发挥技能,有如呼吸一般自然的程度时就是。最后用已经全上手的技术,好像在玩一样地迎接新挑战,这个阶段就是。
工作也一样,必须按部就班地记住并学会。
前面分享传授模式中,一~六属于,七~八为,九是。之后就可以让下属自由自在地也没关係。
那么一开始先让下属学什么工作比较好?要新人学几个月才会做一次,等到下次要做时大概已全忘光的业务,负担太重。这样的工作最好暂时先由资深员工或主管自己处理。至于新人下属,最好一开始先给他频率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业务量大但相对单纯的工作。这么一来新人比较容易学会,而且熟悉后也容易加快处理速度。
那种工作说穿了就是按表操课的工作。虽然必须做一次给新人看,但之后他只要看着手册(或是他自己的笔记),回忆当时别人做的样子,自己就可以完成。例如会用到一些固定用语,如、的接待来客业务,或是例行公事的接单下单业务等。
主管必须拿出耐心,先让新人逐一学会这些单纯作业,然后慢慢培育成多功能下属。
别告诉下属工作祕诀
在前面的教法中,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因为了,自己做事的祕诀自然也很容易传达给下属。
不过工作祕诀最好不要详细教给下属。我补充说明如下:
大家最好不要以为自己学到的祕诀,可以全教给下属。从出生开始下属和你就是不同的两个人,背景经历完全不同,就算看到一样的东西,感受也不相同。都会区女性看到鸭子可能觉得,但农村老伯伯可能只会觉得。就算看到同样的东西也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努力想把自己的祕诀教给下属,听在下属耳朵里可能又有不同的想法。
真想把祕诀传授给下属时,与其用说的,不如让他自己亲身体验。而且与其快点教他祕诀,不如让他多经历一些失败,亲身体验祕诀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有资格被称为祕诀。
例如我的工作有一项分析蔬菜成分的业务。我问学生结果不出意料地得到的回答。我在心里得意地笑,故意让他们去执行,学生大概发现我的样子有些奇怪,但又想不出其他方法,只好先做再说。学生做了才发现蔬菜被搅碎后,纤维会吸收全部汁液,根本无法取出分析所需的液体。
下一个问题出现了。蔬菜纤维黏在果汁机里,很难把果汁机弄乾净。用水沖当然可以沖得很乾净,但残留的水分会稀释下一批蔬菜样本的汁液,改变成分浓度。
因为必须等果汁机乾燥,所以要等几十分钟后,才能着手製作下一批样本,而样本有数十个。这么一来一天内根本无法完成分析。
有了这些失败经验,学生们就知道必须準备纱布来拧出搅碎的蔬菜样本汁液,也知道必须多买一些果汁机的杯子,才能不影响分析进度。
不知道做事祕诀,想到什么就去做,结果遇上一堆麻烦。有了这种体验,一旦知道做事祕诀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记忆也会更深刻。但没有失败体验时就教他祕诀,他不会知道祕诀的可贵。因为不觉得可贵,一下就忘光了,可能再次重蹈覆辙。
为了确实体会祕诀,留些让下属犯错的空间,更容易培育出好下属。完全不让下属有犯错的机会,一开始就想让他成功,他的将来反而堪忧。
另外,我虽然会留些空间让学生,但如果一直如此也会影响工作进度,所以我也会努力在中让学生体验。
研究时有说明实验步骤的手册(实验计画)。可是如果直接把手册交给学生,学生不会去思考。不思考的话就算读错手册意思操作错误,学生也完全不会发现。所以我会加入上述,让学生发现所有业务背后,其实都是有凭有据的。
只要不出大事,我会儘量让学生在实验时体验失败,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这么做的结果可以加速下属确实成长。(我想你还喜欢:期待员工表现反造成离职?不加薪让员工自动自发的4种技巧)
本文节录自商周出版《给主管的教科书:教你从新人报到第一天开始,带出自行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下属》一书,请勿任意转载!
作者简介
篠原信,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有机质肥料活用型养液栽培研究会会长。京都大学农学部毕业。农学博士。
高中毕业后花两年时间考上京都大学。大学时代开始主持十年学习塾,培育约一百名学生。本业是研究、开发栽培技术,特别是公认水耕栽培(养液栽培)不可能使用的有机质肥料的栽培技术。之后开发出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有机物由来的无机肥料製造技术与人工土壤技术。这些技术皆为全球首见技术,因此获选为。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