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薪制改月薪对谁较有利?2案例快速告诉你答案
- 匿名
- 劳动法
- 2024-02-07 09:01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菲大的人资私房话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解除的前提下,这次基本工资小幅调涨,月薪从23,800元调高为24,000元,时薪从158元调高为160元,对许多仍陷于疫情冲击的企业而言,这样的调幅尚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是会思考:疫情影响时间超出原本预期,起码要拉长到2021年,须再重新调整相关的因应措施,包括该如何调整全公司的薪酬成本结构。
弹性人力运用的正确思维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多数公司必须採取较保守的经营策略,在人力运用上尽可能地减少固定人力,遇缺不补,减少正职人员,增加兼职、无底薪、临时工、工读生。一些劳力密集产业,因为排班需求及招募难度较大,不得不採用一定比例的机动弹性人力,而大部份採用机动弹性人力的公司还是以人事成本为主要考量。
这些机动弹性人力都是日薪制或时薪制,实务上,很多公司认为日薪制和时薪制人员可以节省很多成本,不需要投保劳健保、没有特休、没有加班费、不必给资遣费等,甚至有些日薪制和时薪制的劳工,以为月薪制的平均时薪比时薪制低,所以用时薪比较划算,公司按规定投保劳健保,还抱怨被公司(其实是员工自付额),实际拿到的薪资比政府规定的还少。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相关法令规定不在此赘述,总之,机动弹性的人力运用必须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月薪制、日薪制、时薪制的抉择
有些行业因经营特性、同业惯例,会採用日薪制或时薪制,包括中小型传产製造业、服务业、餐饮业等,从业劳工也认为这是产业的惯例;公司营运顺畅,行之有年,也不觉得有问题,一旦公司面临需要检讨成本时,就会检视月薪制、日薪制和时薪制,哪一个对公司最有利?先谈谈我辅导的二个传产製造业案例:
案例一
A公司是印刷公司,高价的印刷机操作及基本维修是专业技术,按行业惯例,技师都是日薪制,时薪以日薪÷8计算,週六日则给二倍薪。
长期以来,A公司加班费支出居高不下,日薪2,000元的技师,每月实领薪资可达8、9万元。经深入了解后发现:技师未善尽印刷机基本保养之责,经常叫修请原厂到厂维修,待原厂修复后再继续加班补赶产量,又常于平日请假(实则去他厂兼职),并于週六日加班(可拿二倍薪)。
案例二
B公司是一家塑胶厂,週休一日,依照当地同业惯例,基层作业员採日薪制,以月薪÷26为日薪,平日加班有按规定加班费率计算,但週六算正常工作日。后被劳检要求改正。(客户老闆认为他们平均日薪是÷26,高于规定的÷30)
首先要提的是:基本工资只规定月薪和时薪,因此日薪必须不低于基本时薪x8。我在辅导客户薪酬制度时,通常会先给客户一个思考建议:
以基本月薪24,000元、时薪160元为例,如果日薪制或时薪制人员每月实际工时超过150小时(24,000元÷160元),就应该考虑转换为月薪制。
上述二案例都是由日薪制转换为月薪制,理由很简单:员工每月实际工时超过150小时!其实会实施日薪制或时薪制的公司,通常是的思维,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能有具体的产出贡献,因此很多公司没有的概念,因为时间内的产出贡献跟正常工时是一样的,这也是实施日薪制和时薪制的公司常发生的问题所在。
转换月薪制的三项评估要点
在评估是否要由日薪制或时薪制转换为月薪制,实务上会有以下三项工作:
一、薪酬制度检视
通常日薪制和时薪制人员,应该没有月薪制的多项薪资结构,但如果也有月薪制的薪资结构,这样混合的结果常常会有一些牴触法令的地方,因此在转换为月薪制时,必须确保薪资结构项目拆分后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人事总成本计算
人事总成本绝对是老闆决策的主要考量,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转换试算比较,特别是加班费、特休未休补薪、劳健保费的增减,依个人经验,转换为月薪制后,通常在固定的人事成本会增加,此时就要在变动的人事成本做其他规划了。
三、员工加班费减少的管理挑战
因为月薪制的平均时薪远低于日薪制和时薪制,因此在加班费计算时,员工会觉得加班费变少了,认为公司变相减薪,甚至降低加班意愿,因此转换月薪制的事前沟通就非常重要,务必要让员工清楚了解转换前后的优缺点,减少员工的疑虑。另外,这样的转换通常也能在加班管控上产生不同的思维和作为。
无论採月薪制或日薪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由于现行法令没有日薪制,相关规範基本是与月薪制相同,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日薪制人员的流动率通常会比较高,且公司也不一定真的能节省人事成本,甚至更有误触法令之虞。以长远的眼光,何不趁此后疫情时期,思考评估一下,日薪制要不要转换为月薪制呢?(我想你还喜欢:2021年基本工资调涨如何因应?给雇主的3个贴心提醒)
文章获菲大的人资私房话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作者介绍
人称菲大,菲利普(宋克家),一个有跨领域背景以及跨国人资管理经验的HR,现为上承人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顾问)以及FemasHR锋形云端人资系统的特约顾问。
致力于分享二十年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经验,不钻研上网找就有的劳动法令条文,不谈书本上複杂的管理理论,就谈实务案例,希望能给从事人资管理相关工作的朋友伙伴们一些实务执行上的参考。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