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不只是烹饪专家!坚持不上节目做菜,名厨江振诚:我教的不只是做菜,是格局。
- 匿名
- 劳动法
- 2023-12-24 15:03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 / 江振诚
身为一个主厨,应该发展自己的料理哲学,同时能清楚形诸语言,向外阐述你的洞见与独到的思考。
身为厨师,我接过许多节目邀约,希望我能开设料理节目、参加厨艺竞赛,或是带大家去逛市场,示範私房料理,在镜头前展现美食。但除了公益、推广或陪伴家人,这类邀约我一概婉拒,是我的原则。
我教的不只是做菜,是格局
有人问我:正是因为几乎所有时下有关厨师的电视节目或影片,都是旅游、吃美食、做菜、厨艺竞技,所以我决定不做这件事。一来,我已经不再需要透过镜头向外界证明我的料理能力;二来,我想要打破大众对厨师长期的刻板印象。料理不只是技术面的打磨而已,身为一个主厨,应该发展自己的料理哲学,同时能清楚形诸语言,向外阐述你的洞见与独到的思考。
赋予你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内涵
最早的时候,台湾人刻板印象中的厨师,就是壮硕的中年大叔,在满是油烟的厨房中工作,衣服沾黏汙渍,甚至有点不修边幅,让不少人觉得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然而,当愈来愈多衣装整洁、谈吐得宜、思路清晰的厨师在媒体上曝光,大家开始感觉到原来厨师也可以是体面、技术含量高、带给别人幸福感的工作。大众印象转变了,厨师也就成为一种可以憧憬的职业。
但是即使厨师的形象变得美好、风光了,可是样貌还是集中在而已,教大家怎么挑食材、烹饪,传授做菜的独门诀窍。而我认为厨艺不应该只是某种娱乐秀,或是特技表演。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除了料理本身,一个有理想的主厨应该具备更多的知识与内涵,带领大家透过料理,学习更多人文、社会和创业的能力。
当媒体只强调时,就会造成一种误解,好像做餐饮的门槛不高,一个人只要把手艺训练起来,会烤鸡、懂煎鱼、擅长炒饭,就可以开家餐厅了。但是,经营一家餐厅,除了料理之外,还要具备人事、管理、财务、品牌、行销等知识,这些能力远比複杂许多。尤其当整个社会已经和十几二十年前不同,消费者对餐饮有更高的标準、更多的需求与想像,也对如何吃得安心、健康、对环境友善,有愈来愈高的期待,为什么体制内的餐饮教育,还在培育只具备煎煮炒炸这类烹饪专业的厨师呢?
当手艺是基本,也须兼备人文与管理素养
当初我从新加坡回台湾,目的之一便是投入更多心力在。这几年,就算工作非常忙,我依然坚持每季抽空去不同的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师,开设课程,教授体制外的内容,从日据时代的和、国民政府带来的眷村菜、中国八大菜系、客家料理到近年兴盛的原住民饮食文化等等,补足学生对台湾饮食文化起源的知识。
每年我也会安排十五到二十场演讲,亲自与台湾青年世代对话,希望提升台湾年轻人对料理的想法,不会觉得外国月亮一定比较圆,或是舶来品餐饮就一定比台湾本土小吃更高级,认识台湾餐饮其实有很多值得骄傲的特点,此外,还会聚焦在开店、创业、环保、食安、全球化等更宏大的主题,因为我相信烹饪技巧很重要,但厨师的通识教育更重要,希望影响更多的餐饮界工作者。
有一年,我在亚洲大学开了一堂课,学生告诉我,毕业后想要开一间咖啡厅或卖贝果的小店,并兴致勃勃的说:这当然是个不错的梦想,然而,当我进一步追问他们:但多数学生都没有任何概念,这件事让我忧心。
为求真实,我请学生从报纸广告中找出租店面,实地勘查,了解坪数、租金、人潮等资讯,并规划装潢与人力,估算资金与成本,分组提出企划案。由我扮演投资人,评估哪组企划案最合理、最容易落实且具竞争力,藉此训练他们与现实接轨。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在很多场合,谈的不是怎么做料理,而是品牌设定、商业模式、财务计算、美学设计、社会责任等议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在之外同样迫切需要的能力。就算这堂课,让学生们发现这些太複杂、太繁琐、太困难,吓得他们不敢去创业,冷酷戳破他们梦想的泡泡,我觉得都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等到他们真的跌倒、挫折、失败之后,甚至赔掉许多钱,才学到。
我希望以自己实际经营餐厅的经验,提点年轻世代未来用得上的知识,这也是我不在节目上表演料理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比单纯做料理更加重要。
分享专业,创造更多的世界级主厨
我认为这是身为厨师的社会责任,不只在学校,也应该与社会对话,向大众敞开学习大门。因此,当我结束新加坡事业,返台一週年时,也就是二O一八年,便在台湾举办了,如同一场餐饮界的EMBA,总计有近七百五十位来自台湾北中南各地,横跨餐饮、观光、科技、医美、金融、传产、零售服务等产业。他们多是正在创业,或是已经成功创业,有志要让自己的品牌更好、向上提升的经理人,所以纷纷不远千里而来。
在课堂上,我扮演教练的角色,依据过去成功打造七个品牌的经验,从、、等六大面向,无私分享所有我知道的餐厅经营概念与做法,从策略、定价到成本计算,统统公开。所有来上课的学员都不可思议的问:我说:
因为我离开新加坡,回到台湾后,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再开出能够拿到米其林星等的餐厅,而是。教育当然就是分享,就是传递,怎么能藏私?因为我想提升的不只是一、两家餐厅,而是整个台湾餐饮产业,或是任何和品牌有关的产业。而且大师工作坊反应热烈,两年间办了好多次活动,学员之间至今仍热络串联合作着。
如果说,开出一间成功的餐厅,就像是完成一个成功的专案,我一个人亲自在厨房做菜,最多只能做出一个成功的专案,然而透过管理与领导,我可以带领团队的主厨们,做出8个成功的专案,开出8家具有米其林水準的餐厅。但是,透过教育,我可能可以成就750个成功的专案,创造更大的影响力,甚至改变整个餐饮产业。
我明白江振诚只有一个,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台湾的餐饮生态,但如果我能培养出七百五十个江振诚,每个人都能回到自己的餐厅推动新观点和新做法,或许就有机会翻转整个业界,真正做到让台湾餐饮业与国际接轨、品牌提升,以及人才晋级。
结束Restaurant ANDRÉ,并不是放弃一个辉煌舞台,而是登上另一个更大、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新舞台。从餐厅做菜到餐饮教育,从改变750个品牌以及每年上千名的学生开始,让更多台湾年轻人打开创意的双眼,走向跨界的格局。(我想你还喜欢:黑沃咖啡打通国际市场!大马展店、滤挂咖啡进军美国市场,创办人林佩霓成功关键为何?)
---------------------------------------
本文节录自天下文化出版《工作美学》一书,请勿任意转载。
作者介绍
江振诚 Andre Chiang
台湾首位米其林主厨,两度获《时代》杂誌讚誉为。2010年,他在新加坡以自己的名字开设了Restaurant ANDRÉ,接连入选全球最佳50大餐厅,并于2016年摘下米其林二星。2014年,他回到台湾成立了RAW,做为向世界推广台湾味的起点。
十多年来,他成功打造8间餐厅、8个品牌,每一个都是地图上独一无二的坐标。他的身分不只是主厨,更将自己归类为,结合四项要素,透过饮食的文化碰撞来展示他观看世界的方式。
对江振诚来说,他做的不只是料理,而是将所有美好事物与想像贯彻于每个细节;他从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全心全情投入所爱,是美学的实践与证明。透过新作,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彻底实践了三十多年的,一窥他全心追求的完美境界。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