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管要扛多少责任?管理者与下属该如何区分工作职责,前富士康副总裁现身说法
- 匿名
- 职场学习
- 2023-12-26 12:02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前富士康集团副总裁 程天纵
我在服务过的企业当中,受惠普的影响最大,不仅因为在惠普工作的时间最长,也因为从基层干起,一直到中国惠普总裁,这一路上惠普对我的培育力道也最大。
1979年初,我进入惠普台湾分公司服务,虽然在先前已经有三年的工作经验,还是从最基层的(staff engineer)干起。这个职位翻译成相当贴切,就是刚进入公司、一切从头学起,同时也协助正式的(sales engineer)处理一些琐事和杂事。在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还必须通过层层考核,才能晋升为正式的业务工程师,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就会被解职,最终离开公司。
即使已经有三年业务经验,我的学习和实习阶段仍然长达十个月。在这个期间,除了学习惠普电子测试仪器的技术、操作、应用、简报之外,我对于惠普的历史特别有兴趣钻研。
在这段时间学到的事情之中,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没有人事部门
惠普公司创立于1939年,可是直到1957年,也就是在创立18年后,才成立了公司的。是的,当时订定薪酬、考核等人事有关制度的部门,就叫做,还没有如今如此有学问的名称。
当今世界的网路和高科技公司,确实有人尝试不设立称为的功能性组织,主要的依据是,进入网路时代应该要、减少总部的控制,才能够更有弹性和创新能力。但是,70年前的惠普肯定不是为了,而不设立人事部门。
惠普的两位创办人――比尔.惠利特和大卫.普克德坚持人性化管理。他们认为,管理者对于人才的都必须负完全的责任,必须亲自处理,不得假手他人。直到1957年,因为惠普的产品事业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分散到全美各地,甚至欧洲,所以必须有一套制度、方法、标準,来订定薪酬、做考绩、决定升迁等,因此才成立了人事部门。
我在收录于《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专业力》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迈入经理人生涯的第一步〉,就提过我加入惠普台湾分公司的故事。
高我三届的交大学长吴传诚,亲自打电话给我约吃饭,原来是想要招聘我进他的部门工作。我当时还问他,如何得知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为什么不是人事部门来找我,而是作为部门主管的他亲自打电话给我?他回答,招聘员工是部门主管的责任,不是人事部门的事,如果想要找到人才,必须部门主管亲自去找,不能透过他人。
当我了解了惠普公司在创立之初的18年中,完全没有人事部门的原因之后,对这一点更是感同身受。我自己经历的故事,也印证了惠普的价值观与文化。
二、小而美的产品事业部门
惠普早期是一家做精密测量与测试仪器的公司,每个产品事业部门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单位,拥有自己的研发、製造、行销、服务团队。
1980年初,我与两位台湾惠普的同事,一起到美国的工厂接受训练,我们三个都是第一次去美国,自己租车跑了位于几个州、不同城市的产品工厂。在科罗拉多春泉市的工厂,正好碰到每个月一次的工厂员工聚餐,由工厂总经理和高层主管来服务员工,他们穿上厨师围巾、戴上白色的厨师帽,在餐台后面为员工分餐,令我大开眼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经理和高层主管几乎都能叫出每个员工的名字,而且都直呼其名。偶尔碰到叫不出名字的,一定是新进员工,就趁着配餐的时候多聊几句,欢迎他们加入惠普的大家庭。因为惠普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工厂的总经理必须儘量认识每一个员工,所以当一个工厂成长到接近二千人的时候,就会拆为两个工厂。
惠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为,每个员工都是独立的个体,部门主管必须尊重部属,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表现。
企业存活关键之一:善用
麦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是美国知名的管理学家,也是企业经营策略和竞争力的权威,他以26岁之龄任教于哈佛商学院,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他在2001年领导过,也曾经担任雷根政府的委员。
他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强调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主要是因为企业透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个增值流程就是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在产业竞争环境中胜出。
企业必须利用得到更高的溢价,并且作为创造差异化的基础,这也就是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利用一个简单的箭头符号来代表一家企业,如下图所示。
我将波特的这个价值链称为。因为从一个企业组织来看,这些都是,同时也藉以和做区分。
企业透过各种来将投入转变成为产出,并且产生利润。波特又把区分为,以及支援主要活动顺利进行的。波特的重点在于从企业的角度来检视,找出如何透过来增加,然后扩大至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在1998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我在本文中引用波特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主管也都可以引用这个观念,将它实践在自己负责的部门上。企业内部的部门一定会有上游部门,而后者可以视为向自己部门提供的。透过本部门的价值活动或增值流程,这些就会成为,而接受本部门的其他部门,就是。
在辅助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就是,其中包含人事、行政、财务、会计、法务、品质等的管理,也包含了组织架构、控制系统与企业文化等。而这些正是本章第一篇〈管理者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中所提到,部门主管必须花50%以上时间来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管。
因此,从部门主管的角度来看,波特中的应该是在主管的领导之下,由部门成员去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管理者也要花部分时间从事,而辅助活动正是部门主管应该花大部分时间去做的管理工作。
管理者最常出现的错误:责任混淆
如果把波特的价值链用在企业上,那么就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而设置的功能性部门机构。但是把波特的价值链用在部门时,从部门主管工作和责任的角度来看,反而应该是部门主管的。
于是,管理者就把自己的,也就是管理工作,丢给了包含人事、行政、财务、会计、法务、品质等单位的部门。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一个责任混淆,就是把部门成员的等工作,全丢给了人力资源或人事部门,反而不认为这些是自己的责任。
结语:管理者的责任究竟有多大?
到底管理者的责任有多大?管理者要做哪些事?其实部门主管和公司的总经理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部门主管要为部门负全责,公司总经理要为公司负全责,差别就在于主管的範围有多大。
从我过去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总结出一点心得,与读者们分享。优秀而遭到提拔的管理者,和平庸的、经常抱怨自己这匹遇不到伯乐的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清楚管理者该负的责任範围有多大,以及应该花时间处理的管理工作是哪些。
这篇文章藉着惠普的人事部门故事,以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来提醒现在还在职场上担任管理者的朋友:如果想得到上级的赏识、不断在企业金字塔组织中获得提拔和晋升,就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和做事方法。(我想你还喜欢:员工离职率高不是因为钱太少?老闆必知的3大真实原因)
本文节录自商周出版《管理者的养成:调心性、增能力、顺组织、定方向、解危机,程天纵的40堂主管必修课》一书,请勿任意转载!
作者介绍
程天纵
电子科技业专业经理人。1979至1997年服务于惠普,其中1992至1997年担任中国惠普总裁,六年内使中国惠普的业务量成长十倍。1997至2007年担任美国德州仪器亚洲区总裁。2007至2012年加入富士康担任集团副总裁,2011年兼任集团子公司香港上市的富智康执行长。
2012年6月决定退休,2013年9月投入中国创客运动,协助指导创客创业,并成立创客微信平台与脸书(Facebook)社群,除了线上交流,也在各大城市举办创客创业分享会,吸引众多创业者前来寻求解惑,陆续辅导两岸逾600个新创团队。于2023年1月接任和椿科技董事长。
着有《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经营学》《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管理力》《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专业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职场力》《创新有理》六本书。因其深厚专业与经历,曾接受《经理人月刊》《数位时代》《商业周刊》《今周刊》、等媒体採访。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