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工作跑道却又怕后悔?先考虑这5个转职面向,再帮自己决定去留
- 匿名
- 职场学习
- 2024-01-09 06:04
- 创业
- 创业的难度
- 为什么不创业
文/孙婕 FM Obligacion
转换工作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会面临的问题,可是转换工作绝对不只是这件事而已。
职业生涯就像一个旅程,你知道你大概想去的地方,你手头也没有精确的GoogleMap,青春就是旅费,这中间就得靠自己寻找旅伴、寻找适当的交通工具。但每个决定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举例来说,假设你目前身在台湾,你的最终目的是到加拿大,也刚好存够了旅费。朋友给了你一张泰国《亚洲东方快车》总统套房的三折折价券,条件是要跟他一起参加半年在泰国的志工活动。你要去吗?
答案是看你的目的。
如果你希望尽快到达加拿大,泰国之旅会拖累你的行程,你只好拒绝;如果你不在乎到达加拿大的时间早晚,也不排除到泰国寻找新的机遇,也许你就可以考虑使用这张折价券。
我认识一个朋友,多年前在两个工作中间犹豫不决。
一个是一个跨国金融企业台湾区行销总监的职位,一个是香港一家商贸公司(后来在Nasdaq 上市)B2B电子商务产品经理的职位。台湾的工作薪水高、工作条件好、又是她熟悉的环境;香港的工作薪水比较低,工作的地方在黄竹坑。台湾的工作是她已经熟悉的业务;香港的工作是个全新、需要学习的领域。
她那时挣扎了很久,因为她身边的人都说她应该留在台北。谁愿意降薪、降职、搬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从头开始学新东西呢?
我朋友那时只懂B2C的电子商务,对B2B电子商务一窍不通。她想,行销人应该B2B与B2C两样都懂才是,要当行销总监的机会多得很,但学新东西的机会只有一次。
于是,她去了香港,原本只打算待个两年,结果她待了很多年。第二年她就转回了金融业,多年后她果真当了行销总监,而且是亚洲区行销总监。
这种职涯选择让很多人惊讶,因为很少人愿意以来换取长期的回报。但就职涯规划的角度来看,香港是区域金融中心,有许多区域性的专案与工作机会,到香港工作也的确提升了我这位朋友的视野与技能。看似的选择,反而是长线的大利多。
考虑转换工作的时候有几个思考的面向:
1. 诚实面对自己
要换工作之前,应该诚实地问自己,究竟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答案可能不是那些、、或者之类的工作。
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希望你做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换了公司之后,你可能还是会面临跟现在这个公司类似的状况:觉得挫折、觉得无趣、觉得浪费时间。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大学毕业生,谈吐得宜、彬彬有礼;他的个人档案和之前的作品也很出色。我以为他是那种不愠不火的人,没想到一问到他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说。
就是那种让你充满热情、讲起来会眼睛发亮的事情。一天花至少8个小时在公司,如果你做的事也正好是你有兴趣的,你会愿意全力以赴,就算要加班也甘之如饴;而这股动力也会提升你的工作表现,而产生。
你也许会说,反正是为五斗米折腰罢了,熬过了8小时,下班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已经相安无事了好几年,你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不用谈职涯规划了,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规划的方向 - 。那倒也容易执行。(以下的文章你也就甭浪费时间读啦!)
2. 布局
画画的人讲求,职涯规划也是要布局的。当然,选择让机遇决定职涯方向,也是一种布局的方式。
首先,要、还是要是两条不一样的路。从一而终的布局,与先再的职涯规划也不一样。
立志的最重要的就是累积自己的,例如做消费品(FMCG)产业的行销企划,就很容易跨产业移动。我有朋友从星巴克跳到通讯公司的手机部、又转到银行作消费金融的行销企划。就是典型以换工作的典型。
打算先做几年事再出来的,上班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未来要当老闆得会做的事,包括:财务、人事、行销企划、研发、还有产品开发等等。换工作的目的,在于累积企业经营的不同技能,你选择工作的着眼点自然与上述深入经营同一职能的方向不同。
3. 有AI的未来
不管你喜欢与否,人工智能AI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职场。AI可以写研究报告、写新闻稿、会做设计稿、会素描、会点菜、会理财、会进行投资交易,你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或者未来想继续做的事,有没有机会在未来被AI取代?如果有的话,你有什么因应之道?特别是中年转业的人,往往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更需要未雨绸缪、计画未来。
Digital Trends 预测有8个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以及因应之道可供参考:律师、新闻记者、司机、厨师、财务分析师、电话行销与客服助理、医务人员、建筑工人与劳力工作者。
4. 求职战术
典型MBA式的职涯规划建议大概是这样的:
(1) 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技能做一个SWOT 分析(Streng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2) 找出目前工作与未来想投身工作之间的不足之处。
(3) 想办法补足这些不足点 - 可以是进修短期课程、学习新的技能等等。
(4) 开始应徵跟新领域相关的工作。
(5) 社会新鲜人需要大量投递履历,也许需要用Execl表格精确追蹤每个求职申请的状态。已有工作经验的,就得靠人脉与猎人头公司帮忙。
(6) 你甚至可以每半年、每年做一次SWOT分析,一直到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
5. 选择的方式
当无法决定去留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不同选项的优缺点写成一个(优点和缺点) 表格,一分为二,把不同的考虑因素都放在纸上,再为不同因素的放上加权分数,最后总计就可以得出结果。
但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表格、一模一样的选项加权分数,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 有些人倾向使用:
以目前的状态为基準,计算不同选项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说,从私人企业换到跨国企业,虽然薪水大幅增加;可是工作压力加倍、工时变长、而且外商随时会炒人。
以将负面的事项作为主要决策的人,很多时候会倾向选择留在原来的,因为留在的风险、以及相关的负面事项最低。
◆ 有些人倾向使用:
以目前的状态为基準,计算不同选项可能带来的好处。从私人企业换到跨国企业,薪水大幅增加,而且有机会学习跨国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有机会增进语言能力等等。
选择以来评估的人,会比较看重不同选项所带来的好处,选择离开的机会往往较高。
结语
上述的5个原则只是建议的思考方向。去留之间、或者不同工作机会之间的选择,除了这个容易令人迷失的条件之外,绝大多数的时候受个人价值观与情境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工作机会,在30岁和40岁时你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单身和成家后可能有不同的考虑。这些都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选择罢了。
当然,我们总希望有个水晶球,预先知道自己所选的是不是最好的。如果在考虑过上述5个面向,你还是觉得难以下决定,也许你可以参考我的方法—我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会问自己:当拉长了时间轴之后,看法会变得不一样。
我也用这个问题来确认自己对新工作的热爱程度,还挺管用的。也许你也可以试试!祝大家悠游职场、生活有力!(我想你还喜欢:薪水卡关好久...好想加薪?10大升迁机会你绝对要把握!)
本文获得孙婕 FM Obligacion同意授权,原文连结在此,请勿任意转载!
作者介绍
孙婕 / FM Obligacion
台湾人,美国宾州卓克索大学企管硕士。在亚洲金融业工作多年之后,于 2017 年底从香港移居菲律宾,落脚马荣火山底下的小城镇 — 黎牙实比市(Legazpi City), 一个慢活、乐活的地方。她从都市人变成乡下人;从基督新教徒变成罗马天主教徒;从职业妇女变成家庭主妇;身边从车水马龙变成乡间小路;耳边从熟悉的广东话变成比克尔语。
离乡闯蕩多年之后,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飘移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感受亚洲的气息。希望能透过写作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