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3招搞定《李时珍观后感100》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10-27 06:26

3招搞定《李时珍观后感100》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李时珍观后感的100字范文,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范文:"
观看了李时珍的纪录片,我深受感动。他为了编撰《本草纲目》,不辞辛劳,历经数十年,遍访名山,尝遍百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写作注意事项(针对100字观后感):"
1. "紧扣主题:" 文章必须围绕“李时珍”或“观看李时珍相关内容”展开,不能偏离。 2. "内容精炼:" 100字很短,要抓住李时珍最核心的特质或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点来写,例如他的勤奋、坚持、探索精神或《本草纲目》的成就。 3. "表达真情实感:" 观后感重在“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受到的启发,避免空泛的赞美。 4. "结构清晰:" 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一是概述观看内容或李时珍的主要事迹,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5. "语言简洁:"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口语化表达。 6. "字数控制:"

《典籍里的中国》穿越400多年为先贤李时珍圆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广大观众“神仙节目你慢慢拍,我们愿意等”的耐心支持与呵护,豆瓣开分9.4,知乎最高9.2,节目持续霸榜全网多个平台。持续不断的好评也让节目成为网友们的“重点催更对象”,更有网友直呼在追一档“月更节目”:“想吐槽说好的周播都快成月播了,但是好节目确实要精心制作啊!”

五一长假将至,书香不可缺席——5月2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期。本期节目将走进医药学典籍《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聚焦中华医学典籍,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科学精神

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历史,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过去的三期节目,分别聚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全书共计52卷,近190万字,其中记载了药物1892种,附有药方11096首,绘有药图1109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多次引用过《本草纲目》,并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53年,李时珍的肖像被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校舍,大礼堂的走廊里和李时珍并列的,还有牛顿、哥白尼、居里夫人、达尔文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中,《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一并被收录,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医学典籍。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扬在节目中表示,李时珍强调的“医者贵在格物”,就是一定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看来,《本草纲目》记录了中华民族运用和开发物质的历史,虽然现在看起来《本草纲目》也有一些局限,但是它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所说:“‘天下医书,天下共修,世代永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断地增补,到目前已经出版了十一版,规模巨大的医药学专科丛书《中华医藏》推进了中国古籍文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向世界诠释东方生命科学的智慧。”

撒贝宁又泪奔,称“这是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

“在别的节目里,风趣幽默的小撒总能让人开怀大笑,但是在《典籍里的中国》,几乎每一期他都会泪流满面,也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不少观众表示,这档节目的情感烈度和思想浓度一样地高,“实在是太好哭了!”

在《本草纲目》中扮演李时珍的是实力派戏骨王劲松,挑战这个角色,他感觉压力很大:“在这一段戏剧当中,李时珍的感情变化是很丰富的,他有悲情,有隐忍,有奋发,要在六十分钟里面把他这一生都给概括了,这是一个最大的难度。戏剧中,他中年遭受丧父之痛,自己还承担着编撰《本草纲目》的重任,这部分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演绎李时珍,我和他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他抱着‘至死不怕难’的决心和信念逆流而上,这一点让我非常地敬佩。”

撒贝宁曾经称自己是这档节目中距离“情感冲击波”最近的人。有观众夸赞他演技好,他却告诉大家:“当优秀的演员装扮之后站在你面前,你就觉得先贤们活过来了。一旦进入到那个情境,你会忘掉自己在表演,你面对的是厚重的典籍,面对的是伟大的人物,你就像活在那个时代!”

这次,当站在王劲松老师的身边,看着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撒贝宁再度泪奔:“我真切地感受到李时珍不惧万难、逆流而上的决心,这是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

李时珍未见过刊印版《本草纲目》 节目再为先贤圆梦

《典籍里的中国》用“时空双向互穿”的独特方式,不仅让今人回到古代叩问先贤,也邀先贤来到当下,亲眼看一看他们曾经呕心沥血的创作、九死一生的守护,被时光之河冲刷形成了怎样的沃野。许多观众表示,这档节目每每最让人情不自禁眼含热泪的,就是在先贤看到今天的盛世景象时欣慰的眼神。幸逢后世子孙不负他们所托、所愿、所想,这些了却心愿的仪式场景,也构成了节目的高光时刻。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在青年时期向父亲求说明志、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本期《典籍里的中国》以此为精神主线,串联了李时珍“逆水行船”的一生:青年李时珍随父行医,在为蕲州各地百姓看病时,因为经常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病例,他心中坚定了重修本草的想法。此后,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仙逝,他没能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在本期《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老年李时珍来到了中华医藏的一间资料室。听闻《本草纲目》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案头必备的典籍之一,白发苍苍的李时珍将《本草纲目》捧在手里,终于弥补了未曾亲眼见证其刊刻出版的遗憾,他说:“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

此景此景,直击人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表示:“李时珍捧着《本草纲目》的那一刻,我就特别希望这个穿越是真的,让他看一看这个书成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同样感慨有加:“我这辈子研究《本草纲目》四十多年,曾经无数次地通过阅读《本草纲目》和李时珍对话,但是今天,我的心里真的很激动,我好像已经亲眼看见他站在我面前一样!”

5月2日晚八点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草纲目》,感受李时珍不惧万难、逆流而上的决心,开启一场极其震撼的心灵之旅。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

见证人类与疟疾较量的历程——读《双药记》有感

作者:姚泽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当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诸多疾病不再致命。这些成果的背后,传统医学经验功不可没。回首人类与疟疾旷日持久的抗争之路,“双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后来实现人工合成的奎宁,以及从青蒿中低温萃取的青蒿素)的作用举足轻重。其背后,是药品研制的艰难跋涉,是传统医药知识向现代跨越的崎岖转型。科普作家梁贵柏在《双药记》中,挥动生花妙笔,带我们回溯这场跨越时空的人类与疟疾的较量。

《双药记》 梁贵柏 著 译林出版社

全球史视野下的疟疾与“双药”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人类,近半数都因疟疾而失去生命。这种跨越洲际的致命威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疾病肆虐中愈发清晰。正如全球史先驱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揭示的,历史学不能忽视人类与疾病相互影响的历史,疾病常常影响甚至左右世界历史的进程。

《双药记》正是将人类抗疟历程置于全球史框架中审视。近代以前,东西方各自探索抗疟方法:中医典籍记载的常山、马鞭草,与美洲印加人的金鸡纳树皮,构成平行时空下的智慧结晶。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抵达广州,打破了这种独立状态,欧洲人将美洲金鸡纳树皮奉为“神药”并传至全球。科研人员从中提取分离出活性成分奎宁,康熙皇帝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该药治愈疟疾的人之一。

20世纪初,奎宁生产形成全球合作的工业化体系。1913年《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个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涵盖亚非种植园主、欧洲制造商及荷兰等殖民国家)的诞生。对当时的英国而言,奎宁是维持殖民统治的关键,若无此药“也许早就分崩离析”。

但“二战后,疟原虫对奎宁及其类似药物的耐药性成了全球疟疾防控的最大问题之一”。真正改变抗疟格局的是青蒿素的诞生。越南战争期间,耐氯喹疟疾肆虐促使胡志明向中国求援,中国科研团队启动“523任务”,最终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社会,推动青蒿素药物实现量产并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疟事业注入新动力。

从美洲金鸡纳树皮到中国青蒿素,两种药物的全球传播史印证了该书的观点:人类在疾病面前唯有共享智慧、协同行动,才能书写命运与共的全球史。

李时珍潜心编撰《本草纲目》 任坚 绘

“双药”诞生背后的艰难征程

回首疟疾与“双药”的全球史,那波澜壮阔的历程令人感慨。而这背后,药品研制之路更是荆棘丛生,充满艰辛。例如推动青蒿素转化为临床治疗药物的一个关键人物——广州中医学院的李国桥,为了比较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在1969年主动感染疟疾,然后告诉其他科研人员“各种方案可在我身上进行试验”。

然而,科学的进步以及新药的诞生,所仰仗的条件又绝不仅局限于此。一方面,在科学探索的漫漫征途中,从来不缺各式各样的“机缘巧合”与“意外之喜”。举例来说,16世纪时,远赴南美的意大利传教士萨伦布里诺留意到当地原住民巧用金鸡纳树皮来抑制颤抖、消退高热,他灵机一动,寻思着:为何不尝试用这些树皮去医治疟疾呢?就这样误打误撞之下,当时最为有效的疟疾特效药问世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同样充满偶然性。彼时参与“523任务”的科学家多达500余人。可难题在于,传统医书中治疟的方子浩如烟海(单是《肘后备急方》里就罗列40多条),究竟该从哪几个方子切入展开研究与验证呢?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便后续锁定青蒿作为重点攻关方向,由于中国南北方的青蒿叶在青蒿素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课题组前期采用北方青蒿叶开展的研究工作始终难达预期成效。倘若一开始筛选样本时就选用南方的青蒿叶,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或许就能提前实现。一言以蔽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严丝合缝”,否则就可能与有效药物擦肩而过。

另一方面,就医药研究来讲,即便在实验室取得了成果,要想让其真正惠及大众,还离不开诸多其他制度的支撑与协同配合。以现代医药工业为例,随着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现代医药工业在二战后突飞猛进,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却相对迟缓,发展也较为滞后。这种状况直接致使“523任务”中关于青蒿素的科研成果,没能迅速转化为临床可用药物。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前来考察我国的药品生产管理状况时发现,竟然没有一家制药厂能够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标准要求。这一现实困境硬生生地将青蒿素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时间推迟了长达5年之久。

再看专利制度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对于我们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新鲜事物,这无疑又给新药走向市场设置了一道不小的障碍。好在当时正在研发的复方蒿甲醚项目,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对外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研发团队历经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取得专利,并由诺华公司负责生产制造,推向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的青蒿素,在30年之后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最后要强调的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如何平衡“义”与“利”的问题始终无法回避。药品研发工作,往往要倾注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可成功率却不足10%。这就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对于新药的钻研,究竟该投入多少资源才合适?一旦研发取得成功,又该怎么给药品定价?这摆在每一位新药研发人员以及每一家制药企业面前,并且在现代社会,这一难题愈发凸显。回首往昔,早期的科学家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不太计较经济回报,更多是将科研当作纯粹的爱好,而非营生手段。就像1820年,法国的两位化学家兼药剂师佩尔蒂埃与卡文图,凭借精妙的实验设计,成功提取出对疟疾疗效显著的奎宁活性成分。他们毅然“拒绝从他们的发现中获利,因此没有就奎宁的提取过程申请专利,而是公布了所有细节,以便更多的药剂师提取奎宁,拯救更多的疟疾患者”。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学术职业体系以及药品研发、营销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新药研发工作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成本与收益相互权衡的逻辑框架之中加以考量。值得庆幸的是,青蒿素的发现,得益于中国国家力量的鼎力相助,恰好绕开了这一复杂的道德难题。

葛洪和道童在山中采药 任坚 绘

青蒿古方的现代崛起路

“双药”之一的青蒿素与16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着奇妙的联系。但读罢此书,我们就知道不能简单将葛洪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与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建立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其中的复杂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促使我们思考传统医药知识与经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

确定其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提取,乃至能够人工合成,这应该是多数中草药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功效的基本条件。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上述种种条件才有可能达成。早在18世纪初,随着金鸡纳霜在欧洲的普遍使用,有人开始猜想各种草药中是否含有某些“活性成分”,对此是否可以加以纯化,如此治疗效果应该更佳。到1820年,人们确知奎宁即是金鸡纳霜中治疗疟疾的活性成分,但仍不知晓奎宁的理化性质。后来的科学家虽然研究出奎宁中各种原子的占比,但对原子之间如何相互连接组成分子结构还是一无所知。真正探知奎宁的分子结构并人工合成,这是二战之后的事了。

在我国,对抗疟药物活性成分的探寻并非直到“523任务”才起步。遥想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奎宁资源极度匮乏,在这一艰难处境下,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昌绍,毅然带领科研团队踏上探索之路,力求“从传统和民间医药中找到有效的疗法或药物”。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常山,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提取出“常山碱”,这一化学物质对疟原虫有着颇为强劲的抑制功效。

反观青蒿,虽说葛洪早早记录下这条方子,可在悠悠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它却近乎被世人遗忘。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敏锐察觉到,自东晋以后,这一药方便极少现身于本草医籍之中。不过,李时珍也留意到,民间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个方子,只是用药方式繁杂多样,疗效也参差不齐、难以稳定。而且,历代医师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青蒿一握”,对后半句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却常常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渍”意为“浸”,有别于中药惯常使用的煎汤、熬药、制丸等炮制之法。后来我们才明白,倘若经过蒸煮工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便会大量分解,药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诸多奥秘的揭晓,都有待屠呦呦那一瞬间的灵感闪现。“当年(1971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自此,“523任务”才最终以发现青蒿素而收官。

尽管特效药在手,但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疟原虫这种低等微生物基于快速繁衍和随机变异的基因分布多样性的优势,还在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由此产生“耐药性”问题。迄今为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就有5次颁给了与疟疾治疗相关的研究,正说明疟原虫不会“坐以待毙”。看起来,这些微生物始终要与人类共存,对抗疟疾是一场“持久战”。这警示着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对抗疟疾只是一个缩影,守护健康、攻克疾病之路漫漫,唯有携手奋进,方能砥砺前行。

本文图片均选自《双药记》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2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