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27 07:5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电力检修申请书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电力检修申请书撰写注意事项探讨"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石,其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至关重要。而电力检修则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检修申请书的撰写,作为检修工作启动的前置程序,其规范性和严谨性直接关系到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安全生产的保障。因此,在撰写电力检修申请书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检修依据,理由充分合理"
申请书的首要任务是阐述为何需要进行检修。必须基于设备的实际状况、运行数据、规程规范或故障迹象提出明确的检修依据。是预防性维护,还是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或是故障后的抢修申请?依据不同,申请的侧重点和审批流程也可能不同。理由应具体、客观,避免含糊不清或主观臆断。例如,引用具体的运行参数超标、设备历史故障记录、厂家维护建议或相关技术标准条款等,都能使申请理由更具说服力。
"二、 详细描述检修对象与范围"
清晰、准确地界定检修对象是申请书的核心内容。应明确指出需要检修的具体设备名称、型号、编号、所在位置(如变电站名称、线路编号、具体间隔等)。同时,检修范围也需明确说明。是全面性的停复役检修,还是针对特定部件(如刀闸、互感器、变压器
来源:人民铁道网
丁治邦(二排左三)1983年参加临汾水电段给水司机培训的结业留念照。丁治邦 供图
丁秋生在大西高铁介休东定阳电源线2号电杆安装电缆抱箍。赵富萍 摄
丁海峰在测量介休供电车间职工食堂负荷电流。赵富萍 摄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路网密布、高铁飞驰。穿山越岭的沿途风光、惊艳世界的中国速度背后,铁路供电人在默默奉献。在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侯马北供电段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坚守了50多年,从更换电杆全靠肩扛手拉到大西高铁精细化检修,丁治邦、丁秋生、丁海峰三代人接力奋斗,见证了山西铁路发展的历程。
丁治邦:难忘置换电杆的日子
1961年,丁治邦参军入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退役后,丁治邦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太原电力段电力大修队。那时,供电设备落后,供电线路都是用木杆架设,容易被腐蚀、老化。随着铁路发展,所有木杆都要换成水泥杆,以延长使用寿命,提升安全系数。丁治邦入职后,正赶上山西铁路沿线更换水泥电杆。
一年多的时间里,丁治邦和同事们辗转于南同蒲、北同蒲、石太线沿线各站点,风餐露宿,连续作战。“在永济站干了一个半月转到运城站,在运城站干了3个月之后又到太原北站、原平站,再到榆次站、寿阳站……”每个地方如何干、干了多久,丁老还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工人们每天都是固定口粮。晚上就睡在一张折叠帆布床上,没有褥子……尽管生活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没有一个掉队的。”他回忆道。
1975年,孝西电力工区成立,丁治邦担任工区第一任工长。8年间,他带领班组职工精检细修,确保了供电设备安全运行。1983年,临汾水电段介休水电检修组成立,他又被委以工长重任。1986年,丁治邦调任车间安全员,直到1992年退休。
问起工作感受,丁治邦说:“忙忙碌碌干到退休,一路见证了山西铁路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家门口有了高铁,让人打心里高兴……”
丁秋生:从扩能尖兵到第一代高铁人
1993年,丁秋生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南同蒲线介休地区的一名电力工。
随着列车不断提速,供电设备负荷不断扩容,供电线路急需升级改造,要求介休第一、第二配电室把原来的电源线由50平方毫米更换为120平方毫米。丁秋生靠过硬的业务技术,主动担当。上高空、钻地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对每项工作都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两个配电室的扩能改造。在此过程中,他掌握了更精湛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在后续的介休东西环线改造、南同蒲线电气化施工等重大项目中,他主动加班加点、保证进度,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由于工作认真、技术过硬、乐于奉献,2010年7月,丁秋生光荣入党。同时,他也完成了从初级工到高级工、从工人技师到高级技师的华丽转身。
2014年7月,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开通运营,他又主动请缨,成为侯马北供电段第一代高铁人,并担任临汾西高铁供电运行工区电力作业班长。“高铁高标准”“毫米意识”等安全管理理念,使他干起活来更是标准高一格、严一扣、加一码,他总是按计划完成供电设备检修维护。
20多年来,他获得太原局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他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更是一份责任,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确保安全生产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
丁海峰:踏实肯干的青工楷模
2019年6月,丁海峰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铁路,干上了和爷爷、父亲一样的供电工作,成为一名网电工,检修维护电力线路和接触网。
作为一名年轻大学毕业生,丁海峰主动向书本学、向现场学、向周围的同事学。他经常带着一个袖珍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接触网各类参数和检修工艺以及他积累的各类知识。他常常利用大家休闲看手机的时间,不断温习笔记内容,以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
2020年,侯马北供电段管内专用线拉合式隔离开关因服役到期,需要进行大面积更换。作为一名新工,丁海峰虽然还不能担当主操作手,但他跑前忙后,把每一项辅助工作都干得井井有条。几个月下来,他的业务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看到他这样积极上进、爱学技术,工区的职工夸赞说:“小丁这样踏实肯干的‘90后’,真是年轻人的榜样。”在汛期雨夜出巡、加固滑坡、支柱加拉线等工作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加班加点、尽职尽责。丁海峰说:“参加工作以来,我目睹了工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线路质量节节攀升。周围的师傅们随时随地传授技术经验,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我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争取早日入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西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同蒲线、北同蒲线、石太线、大秦线、大西高铁、张大高铁……丁海峰一家三代见证了山西铁路的发展。镌刻在祖孙三代人心中的,是确保铁路大动脉畅通无阻的责任、是寒来暑往的不变坚守。
本文来自【人民铁道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人物档案:黄敬侠,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梧州供电局变电检修班副班长、技师。一个专注电力一次设备的检修工,练就一身绝活,螺母螺杆看一眼就知道尺寸,扳手一摸上手就知道适不适用,电力一次设备运行状况听听声音就知道是否正常。他参与了10多个技术难题项目攻关,个人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0个,发明专利2个,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全国电力QC小组二等奖。
匠心感悟: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哪怕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到极致。
9月12日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梧州供电局突然接到报告,220kV探花变电站中的220开关微水超标,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开关爆炸,影响梧州整个电网的稳定,最终造成大面积停电。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命令,一切都刻不容缓。
梧州市供电局管理的变电站里所有的220kV开关,黄敬侠都亲自维修过。这一回,他也不负众望。
无论是日常的维护检修,还是紧急的消缺抢修,总能看到黄敬侠的身影。同事们戏称他为变电检修保供电战线上的“大侠”,黄敬侠说自己从小就想做一个行侠仗义的人,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上也实现不了这个愿望,“我就想在技术上做宗师那样级别的,在这个领域上,我能说了算,这也算是对得起名字里的侠字吧。”
在工作中,黄敬侠的确实现了这个愿望,他练就一身绝活,先后获得创新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多个荣誉,个人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0个,发明专利2个。
练就“闻声辨故障”绝活
黑黝黝的皮肤,圆嘟嘟的娃娃脸,黄敬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憨厚老实。这位80后,却掌握着不少令人惊叹的“绝活”。其中最为同事所津津乐道的,是他“闻声辨故障”的高超技能——一般情况下,对于10千伏到110千伏开关故障,他都能从分合闸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迅速判断出故障点。
提到这项“绝活”的渊源,还得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由于同类型ZN12-12型10kV断路器发生不明原因的越级跳闸事件,给里湖变的设备带来极大压力。由于找不到故障原因,维修的所有人员一下子束手无策,设备运维压力增大。黄敬侠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从此在检修间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试验。他不停地操作断路器分合,数十次细听断路器分合的声音和弹簧储能的声音,最终判断出故障开关合闸后约2至3S时,比正常情况下多出现一声“啪”的声音,从而锁定故障原因是因为断路器储能弹簧拉力变小从而导致分合闸不完全造成越级跳闸。
判断出故障点以后。黄敬侠马不停蹄地编写出30多页的整改依据供大家参考,并相继排查了共80台此类设备,最终发现有16台出现此类隐患,有效地保证了梧州市区重要客户的用电可靠性。
如今,黄敬侠利用听声定位辩故障这一“绝招”已经排查出10多起一次设备重大隐患,为设备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10月上旬,黄敬侠去位于倒水镇的仁庆变电站进行设备改造。这一次,他带领班组成员通过对一次回路的改进,让设备中一个常年带电的储能接触器变为动作时瞬间带电,将其带电时间由常年不间断改为一个月不超过1分钟,从而大大延长设备寿命,大幅度降低因储能接触器故障而突发停电的几率。
在供电局的创新工作室里,梧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副主任李波十分赞赏由黄敬侠牵头的新型GW4隔离开关触头、一种主变智能水冷系统等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为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供电可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门外汉”到“领头羊”
2010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黄敬侠从上海来到梧州,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让他心里泛起阵阵失落。但想起小时候的梦想,黄敬侠一咬牙,“我是真真正正要来做点事情的,不是来享福的!”
黄敬侠小时候住在江西农村老家。当时由于电力供应不充足,家里经常停电,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爱动脑子的黄敬侠就开始琢磨,“到底为什么会停电呢?电力供应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久而久之,黄敬侠就对供电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毅然填报了电力学院。
毕业后来到梧州供电局,黄敬侠被分派到维修小组看管小仓库。在这个微不足道的岗位上,黄敬侠没有抱怨,而是试着静下心来,把仓库里1700多类,5000多件零部件一一归类并形成电子文档,他也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力维修基础知识。
如今,设备维护工作经常使用到各种型号的螺母螺杆,黄敬侠只看一眼就知道型号尺寸,使用到的各种繁杂备件,只要报个变电站名和设备编号,就能知道型号和厂家,给设备维护工作准备备件节约了很多时间。
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黄敬侠还经常主动牺牲休息时间。2011年大年初三,本该在家休息的黄敬侠求知心切,按耐不住,买张火车票就跑回了单位。外面鞭炮声四起,热热闹闹过大年,他却买了一大袋泡面,每天窝在办公室看图纸。从那时起,他养成了每天提前1小时到办公室学习的好习惯,这个习惯至今仍然保持着。
一步一个脚印,7年过去了,黄敬侠在勤奋中不断进步,由一个“外行”成为了电力维修行业的“领头羊”。
钉子精神薪火传
在黄敬侠的入党申请书上,他曾写了这么一句话作为结尾,“我将继续保持初心,为电力一次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尽职尽责,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但当黄敬侠在发言台上念出这段话时,回应他的是一阵哄笑。事后,有同事告诉黄敬侠,他们之所以笑,是因为黄敬侠写的那段话“太假”。
黄敬侠没有作过多地解释,也没有因此把这段话删掉。他深深地明白,这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什么可笑的。他说:“我是真正地想为电力行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我只是电力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我也要竭尽全力钉得更紧!”
在技艺的传承上,黄敬侠从来都是毫无保留。他把自己掌握的检修技能和经验一一传授给班组同事,还把“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液压机构压力骤降、机构无法操作”等紧急缺陷的故障分析、机构缺陷位置判断、处理措施方法汇成生动的课件题材供培训使用。
在徒弟们眼中,黄敬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初级作业员邬丽怡说,从电路图纸的设计到现场的实际操作,黄敬侠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她,常常令她感动不已;而在徒弟黄钊文心中,黄敬侠则是一位“为了寻找一幅新的设计图可以为同事来回奔波几个小时的‘仗义侠’”。
日久见人心,和黄敬侠相处久了,同事们渐渐理解了他的“螺丝钉”精神,并在心里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而在黄敬侠的带领下,今年,维修班组缩短了43起异常缺陷处理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和质量,保证了供电的稳定性。
持之以恒是他的座右铭,精益求精是他对每一件事物的态度,这就是黄敬侠,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变电检修侠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