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推荐《敦刻尔克观后感100》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10-27 08:11

推荐《敦刻尔克观后感100》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100字的《敦刻尔克》观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核心主题:" 简明扼要地概括电影最让你印象深刻或触动的地方。是战争的残酷?是士兵的绝望与求生?还是兄弟情谊?选择一个或两个点。 2. "具体细节(可选):" 可以用一两句简短的话提及具体的场景或画面,例如“空军的救援”、“海滩上的混乱”等,让感受更具体。 3. "个人感受:" 表达你看了电影后的感受,如“令人窒息”、“震撼”、“感动”、“反思战争”等。 4. "语言精练:" 100字很短,务必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冗余和口语化表达。 5. "结构清晰:" 可以是“总-分”结构,比如先说总体感受,再说具体感受或印象深刻的点。 6. "结尾:" 可以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收尾,升华主题或表达思考。
"示例(仅供参考):"
《敦刻尔克》令人窒息。电影真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绝望,从海滩到海空,无处不是求生挣扎。空军的救援尤为震撼人心。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刻反思战争的无情与人性的光辉。这是一部需要静心体会的佳作。
"注意事项总结:" 抓住核心、语言精练、

宜昌大撤退:中国的“敦刻尔克”

1937年1 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大部迁至重庆,一部迁至武汉和长沙,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o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一只有走长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1938年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员、物资,从华东、华北地区拥向四川,10月.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后,这股撤退潮一时达到顶峰。1938年秋,宜昌江边从一马路到13码头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亟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更为严峻的是,这年10月中旬以后,长江上游还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此后便是漫长的桔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

而此时,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亟待通过长江航线,运往战场。

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而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200吨至600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力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启动了紧急运输方案:临时增加雇工3000多人,同时征用民间木船850余只,运用公司的20多艘轮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抢运入川的单位有兵工厂15家,其他工厂企业10多家及一些机关、学校等,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1939年元旦,卢作孚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一级奖章。

1938年1 1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对华第二次声明,宣称要彻底消灭国民政府,建立东亚新秩序。为此,在华日军加紧了对湖南、湖北的攻占,并对宜昌实施疯狂轰炸。宜昌至重庆航程近千公里,险滩多达数百处,敌机不间断地在峡江航线轰炸,民生公司的船队每天都有损失的消息传来:轮船、木船被炸毁;公司职员献出生命。据统计,在整个大撤退运输中,民生公司损失轮船16艘.1 16名公司职员牺牲,61人受伤致残。

采访时间:2005年4月1 1日采访地点:重庆市口述者:萧怀柱,1919年生。从小关心国大事,在隆昌中学上高中时喜欢收集卢作孚的事迹,对卢作孚所办的民生公司非常感兴趣,认为是一个新兴实业,为中国人争了面子。因此,当1937年民生公司招收练习生时,他和4个同学一起,步行5天到重庆报考,幸运地当上了练习生。经过公司的培训,被分配到宜昌船务处。

我到宜昌的时候,是一个灯火辉煌的晚上。码头上很多人,街上很繁华,那时的宜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

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后,宜昌危在旦夕。这时,宜昌拥塞着3万以上的待运人员和9万吨以上的待运器材,可以说,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基础都在这里,民生公司受命于危难之中。

这时,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办公室,都塞满了交涉的人,公司所有办理运输的职员,都全力办理交涉,没有时间去办理运输了。管理运输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人员,又相互责骂。这时,川江已接近枯水季节,中水位的运航时间只有40天了,宜昌一片混乱。

交通部次长卢作孚立即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轮船的船长、引水、宜昌港的技术人员连夜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又请船舶运输司令部出面召集待运物资单位开会,要求大家有秩序地按计划工作,配合运输。卢作孚亲自分配有限的运力,各单位根据分配给他们的吨位,各自选择重要器材,配合成套,先行起运,其余交由木船运输。

那一段时间,24艘轮船便开始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上游各港口之间,其中22艘轮船属于民生公司,只有2艘挂着法国旗的中国船。那时川江上几艘外国轮船,因属中立国,只运一般商品,不运一切有关抗战的东西,每吨运价高达300、400元。中国船只不但运送工兵器材和军需品,而且对兵工器材,每吨只收运费30~37元,其他公物只收40元,民间器材只收60余元到80余元。

川江只能在白天航行,码头上的装卸工作尽量利用夜晚的时间。运输采取了1936年创造的“三段航行”法,尽量缩短航程,最不容易装卸的,才运到重庆,其次缩短一半运到万县,再其次再缩短一半到奉节巫山,甚至于巴东。一部分力量较大的轮船,除本身运装外,还得拖带一只驳船。

在那紧张的40天里,每天清晨,宜昌港口都会有轮船开出,下午总有轮船回来。为了争取时间,每只轮船抵达码头的时候,,船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已经举起;两岸码头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经靠近驳船等待着进港的轮船。轮船抛了锚,驳船边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了。

这是前所未有的战时运输,也有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度。这样多的器材,有些是民生公司从未卸过的大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公司还在上海招聘了40名会使用机械装卸的起重工人,负责重型器材的起吊、装运,创下了川江货运装卸重件的记录。夜里,宜昌两岸码头上各轮船作业的灯光,彻夜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歌唱吆喝着号子;拖头来往的汽笛,不断呜叫……

等到在宜昌的所有待运人员和物资都运走后,我们民生公司的人才开始撤退。记得那晚我是和民生公司在宜昌的家属一起走的,当时水位已经很浅了,接我们的“民风号”只能停在江中,工作人员用小船把我们一批批运到大船上。船开时,我回头向宜昌望了望,这个城市一片死寂,没有了灯光,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声。

两天后,我们安全抵达万县。在等待民生总部新的任务前,我们在万县经历了一次日机轰炸。当时我就站在公司的防空洞口,能清楚地看见日机飞得很低,正在向逃散的人群扫射,连飞行员都看得见。要是有武器的话,真恨不得把狗日的打下来。

宜昌大撤退终点——重庆朝天门码头

采访时间:2005年4月20日采访地点:宜昌市政协口述者:张常武,1924年出生于武汉,民生公司老职员,亲历了1938年宜昌大撤退。

我是民生公司一名老职员。宜昌大撤退发生在1938年下半年。我记得很清楚,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于1938年5月2日以交通部政务次长身份,在宜昌主持召开抢运军公物资紧急会议,成立军公物资迁建委员会宜昌转运处,揭开了抢运西撤的序幕。

这年7月5日,民生公司即一次运送难童900余人到重庆,并全程免费。8月份,滞宜昌难民和旅客已达22650人,难童近20000 10月20日,汉宜公路紧急抢修工程宣告竣工,运送到宜昌的物资和人员又大量增多。24日,卢作孚以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身份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40天为限,用24艘轮船、850余只木船将滞留在宜昌的人员和器材全部抢运入川0 40天后,此次抢运活动胜利结束。

最为紧张的是1938年秋,武汉失守前后,大批的内迁厂矿要途经宜昌进入四川,当时不能夜航。在宜昌换船的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物资设备器材从宜昌港仓库(库内已爆满),一直堆放到13码头至沿江大道(今世界和平公园)一带,有的堆放到了郊区河滩上。

那时,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民生公司的职员和宜昌的码头工人、航道上的纤夫、绞滩上的工人在日机轰炸中牺牲和受重伤致残。

宜昌大撤退时,卢作孚已经是交通部次长级的大官员,但他经常“便服”下河、上船,勘察货物装运情况。我看见他穿的便服,就是民生公司下属三峡织厂所产的三峡布制服。当时在民生公司的职工,每人不论职位高低都有一套。记得当时有位报关行的工作人员不认识卢作孚,在他面前指手画脚,有点看不起他,他也笑着不去计较。当时在场的搬运工人,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

新华社记者王洪山 吴杰 刘 昕

通讯员刘永昶

北京青年报记者于美英

——摘自《我的见证》,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北京青年报社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洪山 吴杰 刘 昕刘永昶于美英编辑:金久超责任编辑:徐坚忠

图忆|77年前的敦刻尔克:一场孕育着胜利的历史性大撤退

英国士兵在敦刻尔克海滩涉水抵达救援船只。 本文图片均为 东方IC 资料图

“战争不会以撤退取胜。但应该注意到,一次胜利就蕴藏其中。”2017年9月1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在内地上映。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一改英雄主义的叙述方式,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这场军事撤退的发生和经过。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77年前的这次战略性撤退,英国动员了难以计数的各种大小船只,将被围困的士兵从欧洲大陆撤离。

随着电影热映,摄影书《敦刻尔克:照片中的真实故事》和一组由德国士兵拍摄、记录的发黄旧照片,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撤退行动的真实场景。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的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迅猛攻势下崩溃,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6日晚,首批1312人顺利撤离敦刻尔克回到英国。

在大撤退期间,德军发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日夜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

5月27日,德国空军开始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和海军奋力保护撤离部队,给德军战机以沉重打击。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

直到6月4日,历时九天的撤退行动结束,共有338226人成功撤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士兵们抵达英国后,民众为他们斟酒庆贺。

来不及撤离的英国、法国战俘步行前往比利时边界。

在这次撤退中,英法联军4万余人被俘,2.8万余人阵亡。阵亡人员中,有的战死在抗击德军进攻的防线上,有的丧生在等待撤退时德军的炮弹下,还有的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葬身大海。

敦刻尔克撤退时,部队将重型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丢弃的汽车、坦克、大炮、机枪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堆积成山。

街上停着的被两国军队丢弃的卡车和救护车。

敦刻尔克海滩上散落的军事残骸。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法军队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在于,英法军队保存了珍贵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盟军的防御和反攻奠定了基础。正如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发表演讲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