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10-27 10: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活动的新闻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新闻稿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吸引力:
1. "明确新闻价值 (Identify News Value):" "时效性 (Timeliness):" 清明节是特定时间点的活动,新闻稿必须紧扣活动发生的时间。 "重要性/意义 (Significance/Impact):" 活动是否有特殊意义?它吸引了多少人?它促进了哪些社区联系或文化传承?对参与者或社会有何影响? "独特性 (Uniqueness):" 这次清明节活动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创新的纪念方式、有特色的习俗展示、还是重要的纪念人物/事件?
2. "要素齐全,结构清晰 (Follow Basic News Structure):" "标题 (Headline):" 简洁、醒目,能概括核心新闻点(如:XX社区举办创意清明活动缅怀先烈,传承文化)。要吸引读者。 "导语 (Lead Paragraph):" 位于文章开头,包含最重要的信息(5W+1H):谁 (Who)、什么 (What)、何时 (When)、何地 (Where)、为何 (Why),以及可能的如何 (How)。例如:本报讯(记者姓名)X月X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XX社区于XX公园成功举办了以“缅怀先辈,继往开来”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
寄托哀思,疗愈创伤
清明拜祭、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是中华传统文化,据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扫墓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的这个特定的时间(清明或者周年祭日),去特定的地点(墓地),聚集特定的人(亲人们),做特定的事儿(扫墓、祭拜),花上时间和精力,是一种家文化的精神传承,能唤起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拂去墓碑上的尘埃,摘除四周的杂草,重温长辈的教诲,这本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每年清明节的祭扫仪式,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一种和已经逝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联结方式。清明节作为表达悲痛的一种特别方式,它将思念、忧伤、哀怨等种种情绪限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尽情宣泄,使正常的哀伤忧愁帮助我们回忆和记住往昔的美好,更能抚慰我们的心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崇尚英雄,缅怀英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家国一体的文化体系,清明节扫墓也好、祭祖也罢,都是和祖先隔着时空来一次对话,从祖先那里找到自己的根,回到自己的源头。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民族精神,正是这些英烈的传递下才能够生生不息。
2008年5月12日,也是我国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四天,原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于2020年4月4日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2004年,原全国政协委员、吉安市政协副主席、井冈山大学副校长王伴青向全国政协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将每年清明定为“革命烈士节”。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自2014年起,每年的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血脉凝聚,砥砺前进
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是接受一种孝亲感恩的伦理熏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仅祭奠先人更是哀悼那些为了国家、社会付出生命的烈士、英雄。纪念他们所付出的牺牲,铭记他们做出的贡献!我们要从逝去的亲人、战友、同事那里汲取力量,让逝者安息,让生者珍惜。重温祖宗的荣耀,重温英雄的光辉,再来一次战斗力的锤炼,再来一次血脉的凝聚。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清明节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文化锻造。
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注定今年这个清明节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卫国戍边的一线,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解放军官兵在中印边境为捍卫祖国壮烈牺牲,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中,全国就有315名民警、165名辅警因公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阐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其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当前,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从英烈的功勋里,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生于盛世之中更应时时谨记,如今的美好的日子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令我们欣慰的是新时代的各族儿女正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在和平的年代前赴后继,继续奉献,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砥砺前进、勇立新功。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陈新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日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自然节气,既富有人文内涵,又具有自然色彩。
祭扫(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作为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人们通过祭扫,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传统祭扫主要包括整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束鲜花一声问候已成为很多人的祭扫形式。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通过“云祭扫”、“代祭扫”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清明的特色食物都与祭祀有关,像青团就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在福建柘荣县民间,畲族人家家户户每年则有用“乌稔饭”祭祀的传统。
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清明时节,春回大地,百花盛开,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节由此也被称作踏青节。踏青之时,各种户外活动必不可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射柳等都是人们在清明时节的主要活动方式。其中,大家对放风筝喜爱有加,据说,把风筝放上天后剪断牵线,能够除病消灾,带来好运。今年清明,大家不妨放一只风筝,祈盼早日疫散花开。
放风筝(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降雨增多,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正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
清明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哀乐并存,既有祭扫时的肃穆,又有踏青时的欢笑。不忘先人之志,珍惜当下春光,激励着每个人更好前行。
监制 张宁 廖慧
策划 李方舟 张倩 董大正
制作 孔鹏
配音 董大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