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12 18: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作文,要想写得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主题与范围 (Clarify Theme and Scope):" "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等。你需要明确你的作文聚焦于哪个或哪些核心思想(例如:儒家的“仁爱”与“修身”,道家的“无为”与“自然”,墨家的“兼爱”与“非攻”,还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避免泛泛而谈,没有重点。 "具体切入点是什么?" 在选定的核心思想下,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是探讨其历史渊源?分析其具体内涵(如“仁”具体指什么)?阐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还是反思其局限性?一个清晰的切入点能让文章更深入、更集中。
2. "深入理解与准确阐释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避免曲解和标签化:" 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要基于可靠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避免现代人的主观臆断、简单化标签(如一味批判或全盘肯定)。要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逻辑和时代意义。 "准确使用术语:" 正确使用核心概念(如“道”、“德”、“仁”、“义”、“礼”、“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曾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提出这18个字、6个方面的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仁爱。“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讲仁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孔子之前已有了“仁”的概念与“仁爱”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确地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为“爱人”。《论语》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提出了“泛(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爱人民、保护老百姓的思想。“仁”是以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以这种爱为基点,然后把它扩充出去。由爱亲人推到爱陌生人,由爱百姓推到爱万物,爱草木鸟兽、瓦石山水,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同情心、爱心与正义感。历史上,在中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仁爱”逐渐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诉求。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这种大爱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仁爱”也是历朝历代官德的中心内容,为官之道首先要讲爱心,关心百姓疾苦,仁民爱物。今天 ,“仁爱”在道德建设中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中外各文明对话、交融的过程中,“仁爱”思想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民本。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记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如“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西汉时期,贾谊则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进一步阐述了民本思想。唐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主张,认为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使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也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应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守诚信。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本。《管子·枢言》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早在五帝、三代时期,诚信已是为政者治国理政之本。春秋时期,王命不振,诸侯纷争,诚信成为一个国家能否生存的根基。“信,战之器也”“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等话语,屡出君臣文人之口。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之一。子思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提升到“天人之道”来认识。孟子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准。汉代“独尊儒术”,诚信被列为“三纲五常”之一,成为国家社会道德伦理的纲常规范。守诚信,对个人来说,要“言而有信”,“守之以信,守之以礼”;对为政者来说,要明白“民无信不立”,“信,国之宝,民之所庇也”。讲诚信,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有见于诚信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崇正义。“义者,宜也。”“义者,正也。”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公道、正派、直率、公平。正义包涵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涵社会制度评判上的合宜与公平。早在尧舜时代,“义”就已经是人们谈到的重要命题。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并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崇正义在治国理政上强调“以正治国”,即“政者,正也。”《墨子·天志中》说:“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荀子·赋篇》说:“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贾谊《新书·威不信》也说:“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 此外,它还细化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等。正义是古今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今天,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和需要吸收传统正义观中的积极因素,树立公平正义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尚和合。“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过,“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春秋战国时期,“和”“合”二字开始联用,构成“和合”一词。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即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常道德,百姓得到保养。和合蕴含了儒、道、墨、法各家的价值追求,在传统经典《周易》《尚书》《国语》《管子》《墨子》等经典中均有所见。《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言论,体现了儒家对“和合”的重视程度。孔子的后人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包含了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内涵,浸润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当今社会仍需“尚和合”,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求大同。自古至今,大同一直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梦想。《尚书·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词,用来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状态。《礼记·礼运》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继“大同”之后,《礼运》紧接着描述了“小康”。近代以来,大同开始得到现实思想家的重视。康有为着《大同书》激活传统的思想资源。孙中山也是大同思想的阐发者,曾经手抄《礼记》大同章。大同也成为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毛泽东曾用“大同”来表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他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构想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并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视频加载中...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习近平: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段话出自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淀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陶器到青铜器、甲骨文,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传统工艺到传统戏曲,从传统民俗到传统节日……时至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特别是我们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建设更富强的国家、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接续奋斗、迎难而上。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新征程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考察古城、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了解文物、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深入思考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近日,总书记专程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文艺创作是面向大众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工作,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中大有可为。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引人共鸣的、永不过时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将其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日用而不觉,积极探索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的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