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12 19:13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军人党员自我评价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军人党员自我评价作文注意事项"
作为一名军人党员,自我评价是反思自身、提升自我、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军人党员自我评价作文,应当真实客观、全面深入、重点突出,并体现军人党员的特质。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真实反映情况:" 自我评价要真实反映自身在政治思想、军事训练、作风纪律、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情况,既要看到成绩和进步,也要正视问题和不足。切忌弄虚作假、夸大成绩、掩盖问题。 "客观分析原因:" 对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是主观认识不足,还是客观条件限制,是能力素质欠缺,还是工作方法不当,要一针见血,找准症结。 "公正评价自己:" 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卑不亢,既要勇于承认不足,也要自信展现优点,避免自我贬低或自我标榜。
"二、 突出军人特色,体现党员标准"
"牢记军人使命:" 自我评价要体现军人的使命担当,是否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军队,忠于党,热爱人民,是否时刻准备为国防事业和人民利益牺牲奉献。 "强化战斗精神:" 是否具备强烈的战斗精神,敢于担当,勇于
1968年4月,22岁的王明军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从此将忠诚和奉献刻入骨髓,他作风扎实、踏实肯干,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
1970年1月,云南省通海、峨山、建水三县交界的曲江河谷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害波及范围8881.9km²,震毁房屋338456间,因震死亡15621人,受伤19845人。灾情就是命令,面对灾情,王明军临危不惧,勇争先锋,冒着余震不断的巨大危险,深入险境,用血肉之躯在废墟中开辟生命通道,以无畏的精神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王明军同志因此被授予了崇高的个人一等功荣誉。
1973年,王明军脱下心爱的军装,将象征无上荣誉的一等功证书珍藏起来,只字不提当年的英勇事迹,婉拒了组织上可能给予的特殊照顾,毅然回到家乡。他选择回归平凡,融入乡亲,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唯一担任的职务便是村党组织的党小组组长。在家乡的几十年,他从未以功臣自居,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
即使没有长期担任固定职务,王明军同志仍然以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退役军人的本色。他是邻里间的“和事佬”,积极调解矛盾纠纷,用党员的公正和军人的爽直化解邻里心结,促进乡村和谐。他更是田间地头的“及时雨”,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维修技能,主动帮大家维修损坏的农具,无论寒暑,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总是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帮忙,默默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图为: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雍东林带队走访慰问老兵王明军
从1973年深藏功名回到家乡,到2025年荣誉意外被发现,整整五十二载春秋。这位拥有59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战士,始终坚守着入党、入伍时的誓言,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深深融入平凡的生活点滴中。那本迟暮之年才“重见天日”的泛黄证书,不仅记录着昔日的英勇壮举,更闪耀着一位老兵甘于平凡、无私奉献、永葆本色的崇高光辉。王明军同志的故事,是对党和人民忠诚最朴素的注脚,是无私奉献最无声的丰碑。
来源: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一一318国道自驾视角下退伍军人优待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当车轮碾过318国道的柏油路面,从平原到高原的海拔攀升里,除了雪山、草原与圣湖构成的自然画卷,更让自驾者——我这名退伍军人触动的,是一方红色优待证带来的温暖与认同。这个小小的证件,在沿途景点的门票减免中,成为党和国家关怀退伍军人的具象载体,也折射出社会对军人奉献的价值回响。
一、优待证:从“政策文本”到“民生温度
退伍军人优待证的出台,并非抽象的政策符号,而是落在实处的民生关怀。318国道沿线的景点,从自然保护区到人文古迹,门票费用虽非巨额,却在“免票”“半价”的细节中,让退伍军人感受到被铭记的分量。这种优待不是简单的物质减免,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传递:曾经身着戎装守护家国的人,如今在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被以具体的方式告知“你的奉献,我们记得”。
这种“记得”的价值,远超过门票本身的金额。在自驾途中,当我拿着优待证被景区工作人员微笑着接过、核验、归还时,我这个退伍军人感受到的是社会对“军人”这一身份的尊重。它让“退伍不褪色”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即便离开军营,军人的价值仍被社会以制度化的方式认可,这种认可如同318国道上的路标,清晰地指向“奉献值得被回报”的价值导向。
二、政策关怀:从“单向给予”到“双向共鸣”
党和国家对我们退伍军人的关怀,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与军人的“奉献”形成的双向共鸣。军人在军营中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付出的青春与汗水,是社会安定的基础;而优待证带来的便利与尊重,是社会对这种“基础付出”的反馈。我在318国道的自驾经历,让这种“双向共鸣”变得可感可触:退伍军人在享受优待的同时,更强化了对“曾为军人”的自豪感,也深化了对国家政策的认同。
这种认同又会转化为新的社会动力。当一名退伍军人因优待证感受到温暖,他会更主动地以“退伍军人”的身份践行社会责任——可能是在自驾途中帮助遇到困难的游客,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军人的纪律与担当。优待证由此成为一个“纽带”,将国家关怀、社会尊重与退伍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串联起来,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循环。
三、社会认同:从“个体感受”到“时代风尚”
318国道上的优待证使用场景,是社会认同军人价值的一个微观切片。在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今天,景区作为公共空间,其对优待证的落实程度,直接反映着社会对军人关怀的普及度。当越来越多景区将“退伍军人优待”纳入服务流程,当工作人员对优待证的核验从“流程化”变为“带着温度的主动提醒”,这种尊重便从“政策要求”转化为“行业自觉”,进而演变为“社会风尚”。
这种风尚的背后,是国家对“军人地位”的制度性强化。从《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的出台,到优待证在交通、旅游、医疗等领域的落地,一系列举措构建起“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制度体系。318国道上的每一次门票减免,都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触点”,让更多人在目睹、听闻优待证的使用中,加深对“军人值得尊崇”的认知,进而让尊重军人成为无需提醒的社会共识。
车行至拉萨,318国道的蜿蜒已留在身后,但优待证带来的感触仍清晰可辨。这方小小的证件,承载的是党和国家的深情关怀,是社会大众的真诚尊重,更是退伍军人与家国之间的情感联结。它让“奉献”被看见,让“尊重”有载体,也让每一位走过318国道的退伍军人明白:从军营到社会,那份被铭记的价值,始终与祖国同行。
我自豪,我是一名退伍军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