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31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敦刻尔克》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思考电影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是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如互助、求生欲)?领导者的决断力?还是某种特定的情感(如恐惧、希望、绝望、家国情怀)? "确定你的核心观点。" 你的观后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例如,你可以侧重于电影如何展现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或者探讨战争背景下的道德困境。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 Focused Angle):" 《敦刻尔克》是一个多线叙事的电影(陆地、海上、空中),涵盖了不同视角。你可以选择: "聚焦于某个角色:" 如士兵汤姆、商人皮埃尔、或海军上将多恩。 "聚焦于某个场景:" 如海滩上的等待、混乱的撤退、空中的侦察与轰炸。 "聚焦于导演的技术或手法:" 如配乐、镜头语言(特别是长镜头)、色彩运用、叙事结构。 "聚焦于电影传递的特定信息:" 如战争的反思、和平的珍贵、国家责任等。 "避免面面俱到," 选择一个
英国士兵在敦刻尔克海滩涉水抵达救援船只。 本文图片均为 东方IC 资料图
“战争不会以撤退取胜。但应该注意到,一次胜利就蕴藏其中。”2017年9月1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在内地上映。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一改英雄主义的叙述方式,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这场军事撤退的发生和经过。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77年前的这次战略性撤退,英国动员了难以计数的各种大小船只,将被围困的士兵从欧洲大陆撤离。
随着电影热映,摄影书《敦刻尔克:照片中的真实故事》和一组由德国士兵拍摄、记录的发黄旧照片,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撤退行动的真实场景。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的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迅猛攻势下崩溃,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6日晚,首批1312人顺利撤离敦刻尔克回到英国。
在大撤退期间,德军发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日夜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
5月27日,德国空军开始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和海军奋力保护撤离部队,给德军战机以沉重打击。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
直到6月4日,历时九天的撤退行动结束,共有338226人成功撤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士兵们抵达英国后,民众为他们斟酒庆贺。
来不及撤离的英国、法国战俘步行前往比利时边界。
在这次撤退中,英法联军4万余人被俘,2.8万余人阵亡。阵亡人员中,有的战死在抗击德军进攻的防线上,有的丧生在等待撤退时德军的炮弹下,还有的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葬身大海。
敦刻尔克撤退时,部队将重型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丢弃的汽车、坦克、大炮、机枪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堆积成山。
街上停着的被两国军队丢弃的卡车和救护车。
敦刻尔克海滩上散落的军事残骸。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法军队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在于,英法军队保存了珍贵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盟军的防御和反攻奠定了基础。正如丘吉尔在1940年6月4日发表演讲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的海滩》是一篇不同凡响的考场作文,不输绝大部分的高考满分作文。
它是江苏著名的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的唯一满分作文,当年四市的所有学生人手一份。
本文有多厉害?
感悟独特而深刻。
在电影《赎罪》中,憧憬着幸福的罗比
突然死于病痛,年少的战士没有因战争失败而失去微笑的能力。作者由此有了这样的感悟:每一个以自我意识活着的个体,都是生命的胜利者;不管被命运如何捉弄,我们都可以做一个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的人。
对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有如此深刻的感悟,这样的学生不管是为了作文得分而这样写,还是心灵真的有被触动到,都很厉害。
有人说,作者的观点和《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相合。意思是:世界有其固有不可撼动的法则,天地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而世间生命都如同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只是在某个时间,被放到世上走一遭,而活出何种状态,全凭自己来选择。
语言别有韵味。
开头和《百年孤独》的开头很相似,一句话融入了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时态,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渲染了一种开阔、悠远又深邃的氛围,语言很有张力,显示了作者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敏感度。
“微笑往往解决不了生活的困境,哭泣也难以引发生活的怜悯”,像这样句式整饬、朴素中带有深意的句子遍布全文,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不一般。
说说结构。
本文是议论文,结构上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的。先用罗比的经历引出“生活未必理会个人的微笑或是哭泣”这句话,同时扣材料;再用士兵齐颂圣歌、笑着穿越海滩之事引出论点“生活不理会我们,我们也可以活在当下,活得鲜活而分明”,并进一步展开论述;以电影开头,以电影结尾,浑然一体,让人意犹未尽。全文基本看不到一般议论文的套路痕迹。
有人说本文也很“模式化”,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不模式化呢?议论文三要素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还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将它们完美融合吗?
本文的不足就是没能拓展开去结合现实举例说理,文章比较像一篇影评。
不少人觉得此文有诸多问题,比如对历史解读有误,所讲道理都是“陈词滥调”,语言也没有新意,等等。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想想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很多人说很难,特别是新高考Ⅰ卷与围棋有关的“本手、俗手、妙手”,全国甲卷与《红楼梦》有关的给亭子题名。
其实,那些题目就是看起来有些“高深莫测”,也并没有那么难,不过,考场上的很多考生在看到题目的那一瞬间应该是被唬住了,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此有些慌乱,接下来在立意拟题、构思行文、搜索论据、组织语言等方面可能不是那么顺畅。
当设身处地去想这些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不会用太苛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文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