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8-31 19: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本色》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既深刻又真诚:
1. "深入理解“本色”的含义:" "核心概念:" 首先要弄清楚你理解的“本色”是什么。它可以指人的天性、本性、本质,指不掩饰、不造作的真实状态;也可以指事物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或风格;在特定语境下(比如你提到的《本色》这本书,如果它是一部作品,需要结合作品内容),它可能有更具体的指向。 "多角度思考:" 尝试从不同层面理解“本色”,比如个人品德、性格、才华,社会中的本真状态,艺术作品的真实表达等。这有助于你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2. "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是哪本《本色》?" 如果是书籍,你需要结合书中的情节、人物、观点来谈。如果是泛指“本色”这个概念,你需要选择具体的事例或经历来支撑。 "你的核心感悟是什么?" 确定你通过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保持本色的可贵?是探讨在现实中如何坚守本色?还是反思自己对本色的理解变化?
3. "选择恰当的材料:" "个人经历:" 回忆生活中那些让你感受到“本色”的时刻。
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家里有一本,之前看过几页,后来它就静静的待在了书架上。
今天再拿起来阅读,是因为我在一次看齐老师的直播上还是在一个朋友圈里来着,具体记不清楚了。知道了笑薇老师,她说她有一个读书营,问我要不要参加。
我想:“读书还需要办个‘营’”,急切地想了解一下。于是,我欣然前往。
读书营里第一本书就是《乡土中国》,还好,记忆中,记得有这么一本书来着,便在书架上寻找,突然眼前一亮,嘿!还真是有。
再次在书中看了费孝通老师的简介,得知他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著作。
看了序言部分才知道,这是费老师在二十世四十年代的讲课稿,1947年出版,那会儿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能够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现在看来确实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当时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初生牛犊”,使得我们的祖国在各个方面人才辈出,是他们“不怕虎”的精神,在旧社会里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
第一课“乡土本色”中,讲到了“土”,农民离不开土地,像是铁定钉在木板上一样,没有之一。
因为土,才有了,外出的游子离开家乡时,妈妈把一包红纸包裹的家乡土,带在孩子身上。
才有了余光中的《乡愁》,从小时候到长大后,再到后来的长情。
才有了现在社会中,离家外出打工的游子们,过年时成千上万的人,扛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情景。
因为土,才有家,家才是根。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时代以农为生的人,没有大旱大灾等特殊情况,是不会前往别处的。
靠世代相传聚集在一起的中国农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到,借钱不用打欠条,如果打欠条,反而成了“见外”,成了不正常了。
熟悉了,有事打个招呼就行了,再说的多了便是多余。
这就是以农为生的人的“土”的特色。
这个“土”在陌生人的社会里是不能用的,如果拿来用,就会适得其反。
正如文中最后所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无我——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二
新华社记者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70多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这是“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无我,是不变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到陕北,在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面对老乡们,总书记语含深情。
在延安插队时,有一篇文章,习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文中写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正是在延安,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后来镌刻在了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半条被子的故事历久弥新。
2020年9月,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崭新的三层小楼,一家人洋溢的笑容,诉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朱小红朴实的话语道出心声。
“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正是这样,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共产党人的风雨来路,追溯党的初心使命——
2017年12月,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2021年9月,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追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2022年8月,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感叹“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命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无我,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2022年春节前夕,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
“养羊收益怎么样”“除了养羊,还种些什么吗”,总书记和老蔡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着收支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
10年前,也是寒冬时节,刚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两度踏雪,一路为民。
泸定桥上的冲锋,是为了“穷人的天下”;烈士的慨然就义,是为了建立“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的理想国度……百余年来,共产党人一切“无我”的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以这样一番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只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情告白——“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不顾病痛缠身、照亮山区女孩求学之路的张桂梅,拖着“渐冻之躯”、与疫魔斗争的“人民英雄”张定宇,正值青春年华、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一位位“无我”者的九死不悔,成就“国之大者”的精彩答卷。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党心与民心相通、国策与民意共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连续10年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是一个百年大党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柱中流的信念之基。
无我,是力量源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革命圣地延安,见证一个政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九死一生走向蓬勃兴盛。许多人到访这片热土,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
答案就如这黄土地一般朴实——
曾经,《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今天,走过百年辉煌、执政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最大政党,对此坚定如昔——“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无我,凝聚磅礴的向心力。
一个14岁的女孩,会有多大的力量?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万万没想到,2万多名船工冒死运送解放军过江。年龄最小的船工便是14岁的马毛姐。
历史清晰地记录这种力量——千钧一发之际,正是无数“马毛姐”的选择扭转乾坤。
庚子之年,当疫情突然袭来,亿万民众自觉居家防控,无数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千千万万志愿者默默奉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无我,催生无限的创造力。
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两个跨越时空的答案,道出了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所在——
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愿意开诚布公,接受人民监督;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才有勇气和底气,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征程上,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书写新的辉煌。(记者朱基钗、施雨岑、任沁沁、张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