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9-03 1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治愈自我”主题的观后感作文,无论是针对电影、纪录片、书籍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真诚且结构清晰的作文:
"1. 明确“作品”核心内容与“治愈”关联 (Clarity on the Work and its Core Message):"
"准确理解作品:" 首先,你必须完全理解所观看的作品的核心内容、主题、情节、人物以及它所传达的信息。它是如何探讨“自我治愈”的?是通过具体的故事、人物的经历,还是某种理念或情感表达? "提炼关键点:" 找出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与“治愈自我”主题紧密相关的情节、台词、场景或观点。这些是你的观后感的基础和论据。
"2. 深入挖掘个人感受与连接 (Deep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Connection):"
"真诚是关键:" 观后感不仅仅是复述作品内容,更重要的是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问问自己:这部作品让你想到了什么?它触动了你内心的哪些部分?是让你产生了共鸣,还是引发了你的反思? "联系自身经历:" 尝试将作品中的内容与你自己的经历、情感、困惑或成长联系起来。这种个人化的连接能让你的观后感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也更能体现“治愈自我”对你个人的意义。例如,
珍贵的宝石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处,
也存在于你我之内。
我想送你一撮,亲爱的朋友。
是的,这个早上,我想送你一撮,
一撮从清晨闪烁到晚间的宝石。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颗宝石,
内含天与地,
阳光与河流。
我们只需要温柔地呼吸让奇迹显现:
鸟儿歌唱,花儿盛放。
这里是蓝天,这里是白云飘荡,
你的可爱的模样,你的美丽的微笑,
全都含藏在一颗宝石内。
你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但表现得如贫穷的儿子。
请返回你所继承的遗产吧。
让我们互赠幸福,
学习安住在当下时刻。
让我们在自己的双臂里珍惜生命,
放下失念和绝望。
这是《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扉页的一首诗,《穷小孩》。
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承载了我们童年经历的所有创伤和悲痛。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治愈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内在小孩?如何治愈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内在小孩?
在《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首先要深入内心,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他,拥抱他,治愈他;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与他同行,呵护他。最终,我们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解决人际关系、事业等问题,拥有幸福完满的人生。
很喜欢在天台练瑜伽,前不久,住了多年的公寓楼,顶楼天台的门被锁上,没有钥匙上不去了,原因是,发生了跳楼事件。
都说现代成年人的崩溃是不动声色的,表面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出入社交场合,光鲜亮丽,不哭,不发脾气,甚至笑得比西瓜还甜,有一天却像翠竹一样,“咔擦”一声,瞬间被折断,让人猝不及防。
那些默然崩溃的成年人之所以熬不下去,是因为他们长期忽视内心的内在小孩,他们不知道,外界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压力和痛苦,其实都作用到了内在小孩身上。
小孩是脆弱的,何况他满身伤痕,如果不治愈他,终有一天他会抗不下去。
心理学有个观点,看见即治愈。所以,要想治愈我们的内在小孩,首先应该看见他。他在哪?
如果把我们的心比喻成一座房子,我们的意识是客厅,潜意识就是地下室。佛教心理学中,潜意识也被叫做藏识,或根本识,是我们意识的基础,藏着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
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就被藏在地下室里。成年后的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心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把内在的小孩关在这座暗无天日的堡垒里面,不让任何人看到他,更不会让他出来见人。
但是,把这个内在小孩藏起来,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为他是种子,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就已经种在他身上。我们悉心打造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为这些种子疯长提供了沃土。
这些种子平时不会有什么异常,一旦我们听到、看到、读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就会触及其中某颗种子。
所以,我们常常会莫名的悲伤。遭遇不公时,难以遏制地愤怒。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恐惧、焦虑。求而不得时,感到绝望,甚至抑郁……
大多数人的做法,想尽办法回避问题,压制情绪。可是,这些种子长到一定程度,已经从“地下室”到“客厅”,变成了意识,是压不回去的。
如果一直回避,种子会变成藤蔓一样的绳索,将我们牢牢捆绑。想象一下,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内在小孩,被五花大绑捆在阴冷的地下室里,会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里有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种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种子。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来觉察悲伤、愤怒、绝望、恐惧等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乔·卡巴金提出了正念减压疗法,即将冥想纳入到认知心理学的架构中。具体怎么做的呢?
停留在自己内心,看看意识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去追求也不去拒绝,只让一切顺其自然。学着平静地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去尝试认同或否定,学着将它们视为有独立生命的个体。
这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通过正念冥想,我们积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就意味着从“客厅”走到“地下室”,就能看见那个伤痕累累的内在小孩。
他朝你哭喊着:“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不能离开我,你不能逃离我”。
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温柔地对他说:“亲爱的,我来看你了。过去,我远离你,让你孤独,也让你受了很多苦,实在抱歉,因为我一直很忙;现在我懂了,不能忽视你,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
看见内在小孩,是治愈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释放他。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次去西部一座古城旅游,在客栈遇见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神情恍惚。她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大众口中的版本很简单,就是一个渣男撩妹睡妹睡完就弃的故事。她自己口中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个缘来相聚日久生情爱到不能自已的浪漫爱情故事。我和她聊天过程中,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他,我能有什么办法?”
从她口中我大体了解到:
她的童年类似《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经历,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弟弟,后来父亲出轨,抛弃了她们,母亲与父亲离婚,只带走了弟弟。父母各自组了家庭,她被送到屋村由奶奶抚养长大。她经历过三段感情,都是渣男劈腿,甚者脚踏几条船。开始的模式也差不多,起初她表现冷淡,对方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以为是爱情,很快沦陷。最严重的是第三段感情,她潜意识中一直美化对方,刻意屏蔽周围人对渣男不好的评价,不惜为他生下女儿。因为他让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她始终不觉得父亲是劈腿抛妻弃子的渣男,而是追求自己爱情的性情中人。她把自己架空在心理堡垒中,不愿意走出来面对事实真相。
童年经历过严重创伤的人,没有及时疏解,成年以后,早期的创伤沉入潜意识,会以不同方式不断重复创伤过程中的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定义为固着(fixation),或强迫性重复。
这些创伤像毒素一样,被注入在了我们潜意识中的内在小孩身上,如果没有被治愈,他就像慢性中毒一样,不定时地发作,重复过去的痛苦。内在小孩痛苦,我们自然也会痛苦。
古城年轻女子也在重复童年的心理模式,她的内在小孩始终没有被治愈。她把他囚禁在自己的心理堡垒中,从未想过要摧毁这座堡垒,甚至还不断地加固它。她加固的方式就是,否认她遇到的男人在伤害她,就如她坚信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合理的,不断神化父亲的形象。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中国两千年的孝道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扎根太深。即使年幼的时候,我们承受了来自父母的伤害,我们也会极力否认父母有毒,会习惯性地找理由为他们开脱,甚至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是自己犯了错才惹怒父母。中毒太深的子女成年后,在处理其他关系时,尤其是亲密关系,总会有很深的罪恶感,于是无底线地讨好对方。
“否认”是最简单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记有毒的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继续把他们当作完美的偶像顶礼膜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希望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否认”能让中毒的成年子女避免痛苦,得到宽慰,但这种宽慰只是暂时的,并且代价是巨大的。
“否认”是一种特别坚固的砖,中毒的成年子女不停地往他们的心理堡垒舔砖,城墙越筑越厚。于是,感知现实的能力不断被削弱,自尊心和健康人格的重建也变得越来越难。最终,他们的内在小孩会在连蚊子也飞不进去的心理堡垒里面窒息而亡。
是时候停止这一切了。
只有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停止否认他们的过错,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才能摧毁为了避免痛苦而构筑的心理堡垒,把内在小孩释放出来。所有悲伤、愤怒、恐惧、绝望等种子,也都会被释放出来。
如此,就能追寻到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来自童年的痛苦记忆会流水一样倾泻出来,冲击中毒的身心。随之而来的,身体可能会颤抖,会想放声大哭,会情不自禁地呜咽……不要拒绝这些身体的反应,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对释放负面情绪非常有效。释放完以后,我们会觉得身体像羽毛一样轻盈,感到身心轻松自在。
反复多次释放,内心会变得平静,不再轻易被愤怒等各种情绪控制,并能够爱自己。当一个人有能力让匮乏的心变得丰盈,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爱他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平等的爱,而不是委屈自己,讨好对方,卑躬屈膝的爱。
“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王璐丹饰演的角色说的这一金句,曾引起很多人共鸣。
宿命论者会把一切归咎到命运身上。为什么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总是那么难?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潜意识被觉知,被意识化,命运就被改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潜意识操控,人格发展健全的人,有一套运作机制,觉知潜意识,做出合理的应对。
这套运作机制,就是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健康和谐相处的模式。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的内在小孩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一直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治愈内在小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事。我们看见了他,释放了他,不代表一切就此结束。
除了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的父母同样有他们的内在小孩。我们身体内的痛苦,不单属于我们个人,而是累积了整个家族很多代人的痛苦。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很难转化那么多的痛苦。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释放内在小孩,之后与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
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通过专注力与洞察力观察身边的人,我们的父母,觉知他们的痛苦,再用同样的方法,帮助他们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综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一个穷小孩,穷的是爱。
他极度缺爱,是因为在我们年幼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爱,甚至在他身上施加了很多痛苦。等我们成年有了能力以后,大多数人依然吝啬于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注,无视他的存在,甚至囚禁他。
通过正念冥想,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接受父母有毒这一事实,不再否认甚至神化他们,摧毁我们的心理堡垒,释放内在小孩,才能治愈我们心里的内在小孩;余生要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同行,常与他对话,用心陪伴他,悉心呵护他。当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帮助他人治愈他们的内在小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成为痛苦的终结者,开启新的人生。
作者:婉兮来源:《品读》2020年第3期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回到家,奶奶便给我一把小椅子,让我坐下,帮着她剥豆子拣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个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并不懂得奶奶是在教我做饭,教会我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现在我长大了,独自穿行在超市生鲜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
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
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因为,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所以一定要学会做饭呀,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
做饭是一项生存技能
日本有位癌症妈妈千惠,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不幸癌细胞扩散,生命进入倒计时。
这位坚强勇敢的母亲,想要在离世前,给女儿留下受用终生的遗产。
思来想去,千惠决定教会女儿做饭,因为学会了做饭,便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形成。
阿花4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切菜、煮汤。于是,还没有灶台高的小女孩踩着小凳子,颤巍巍拿起菜刀锅铲,用稚嫩的小手去摆弄锅碗瓢盆,调和油盐酱醋。别的孩子还腻在父母怀里撒娇,阿花已经系着围裙,掌管起一家人的肠胃和心情。
妈妈自然是心疼的,但也只能狠下心,将女儿一把推进生活的磨砺和考验里。
她说:“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自食其力,被现在的许多父母简化为高分与高薪,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管”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长大后独自生活的孩子们,常常将外卖吃成了家常便饭,肠胃问题层出不穷。可照顾不好身体的人,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女孩阿花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
女儿还不到5岁,千惠便与世长辞。阿花的父亲郁郁寡欢消沉度日,却被女儿踮着脚尖做出的糙米饭和味噌汤拯救。父女俩相依为命,在丧妻丧母的疼痛中继续着悲喜交加的人生。
阿花的一生不至于过得太糟糕,因为她不会委屈自己的心和胃,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的怯懦和痛苦。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
做饭是一种生活艺术
遇到过一些姑娘,总是谈做饭而色变。
说起这个话题时,她们便摆弄起新做的美甲,骄傲地表示自己十指不沾阳春水,是个养尊处优被富养长大的女孩。
做饭,似乎总带着一丝烟熏火燎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做好了汤汤水水,守在饭桌前望穿秋水。因此女孩们下意识地抗拒着,抗拒的或许也不是做饭,而是沦为家庭主妇丧失自我的可悲人生。
我也有过这样的偏见,毕竟亲眼目睹过将青春熬进一粥一饭的奶奶和妈妈,于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那样的命运。
少年时只希望将来的自己穿着高跟鞋驰骋职场,而始终不愿俯首敛眉洗手作羹汤。
直到大学时去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他的妻子穿着家常的麻质长裙,笑盈盈地切了水果摆盘端上。
有橙子、猕猴桃和草莓,说不上多么复杂,但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气盎然地美了起来。我悄悄往厨房瞥了一眼,只见那位师母盘起了长发,正安静切着牛肉,他们的厨房里干净整洁,灶台上还摆了一瓶淡淡紫色的干花。
那天的晚饭很丰盛,红烧牛肉装在青花大碗里、凉拌皮蛋摆成了花朵盛放的模样、翠绿的青菜衬着白瓷盘,一桌子的活色生香。
师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我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了。
原来真的有一种女人,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心生崇拜,再往下问,才知道师母主攻美学研究,对美食亦颇有心得。她当时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难忘。
她说:“女人做饭,不是为了讨好丈夫和家庭,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丽。因为做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做饭是一份爱的给予
嫁给高先生不到一年,我胖了好几斤,原本孱弱的身体也在逐步好转。
因为他费尽心思开发出了许多营养又美味的菜肴,大大刺激了我的胃口,也健壮了我的躯体。
补肾的山药、滋补的排骨、美容的番茄,他研究各种菜谱,结合我的身体状况改进加工。因为那些淀粉、脂肪与维生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健康起来、美丽起来。
我觉得幸福,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嫁一个能为你做饭的男人。因为饮食男女的血肉之躯,需要五谷杂粮和肉类蔬果的供养。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来。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
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况味,热闹而温馨的扑鼻香气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
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会做饭的你,待到为人父母,便知道怎样将那小小身躯养成强健筋骨;待到父母老去,也懂得怎样用饮食来抚慰他们的老弱伤病。
其实,爱到深处最自然的表达,不过是轻声问一句:“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煮碗面?”
做饭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
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
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鼓捣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更不要说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了。
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的温柔。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
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作者:婉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