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阿城树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3 12:11

阿城树王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阿城《树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深入阅读,理解核心:" "通读全文:" 首先,你需要完整、仔细地阅读《树王》这部作品。不要只看情节梗概。 "把握主题:" 思考小说主要讲述了什么?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于生命的力量与挣扎?是关于人性的复杂(如善、恶、执念、信仰)?还是关于历史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明确作品的核心主题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分析人物:" 重点分析主要人物,如“树王”本身(他象征着什么?他的形象如何塑造?)、其他关键角色(如主角“我”、村民等)的性格、行为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命运。 "理解象征:" 阿城的小说往往充满象征意义。“树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思考它在文中的多重含义(权力、生命、自然、信仰、悲剧等)。此外,小说中的其他元素(如环境、事件)也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体会语言风格:" 阿城的语言简洁、古朴、充满诗意,同时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味。注意体会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如何服务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
2.

好书推荐:阿城小说《树王》以精妙的文笔,讲述人与树的悲情往事

一篇好的小说,让人读来感觉很畅快,它往往精巧、细腻、深刻,却仿佛未经雕琢,有股浑然天成的劲儿。阿城的小说《树王》便是这样一篇很好的小说。

作家阿城


一、从树精、树王,到人树合一

小说以“树王”为题目,可并没有开门见山,交代清楚何为树王。但是从队长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树王”是人,而不是树,只是当时大家并未留心。那时有人问队长,为什么不把那棵大树砍倒,队长说它“砍不得”,“这树成了精了。哪个砍哪个要糟”。大家不信,队长才说:“我们在这里多少年了,凡是这种树精,连树王都不砍,别人就更不敢砍了。”

由此可见,队长把大树叫“树精”,而“树王”到底是谁,队长则讳莫如深。如此一来,树神秘,而“树王”则更显神秘。

之后,大家在肖疙瘩的儿子六爪的带领下,去山上看了那棵百米高的大树。李立信誓旦旦地说:“树王就是它,不是人!”从这里开始,“树王”这个概念发生了改变。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把大树叫作“树王”,然后想着如何砍倒它。

砍倒“树王”,在李立看来意义重大。他说:“树王砍不砍,说到底,没什么。可是,树王一倒,一种观念就被破除了,迷信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人在如何建设的问题上将会思想为之一新,得到净化。”

从一棵大自然中的,到让人敬畏的“树精”,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一旦成为“树王”,它就像一个靶子的中心,让人有了瞄准并击中它的想法

“树王”从人的外号,变成大树的别称,可当危险来临时,则人树合一了。众人的砍刀即将落在树上时,真正的“树王”出现了。矮小、寡言的肖疙瘩,以他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大树。此时,矮小变得高大,沉默开始发声,砍树的刀变成了保护树的武器,肖疙瘩拍着他的胳膊,又指着他的胸口,企图以自己的死,来交换大树的生

但是,肖疙瘩仍旧是渺小的,队长的出现,让肖疙瘩松开了手中的刀。队长说:“老肖,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大家听完才知道,原来肖疙瘩才是“树王”。

一场冲突,刚开始就结束了。所有的一切,只化作了肖疙瘩脸上的一行泪。此时,“树王”与大树一样渺小无力。从这以后,再也没有“树王”,他与它,命运仿佛同步,都即将要离开尘世间。刀落在树上,大火让树变成灰烬。无形的刀落在肖疙瘩的心里,他的遗体也被火化……他被葬在离大树一丈远的地方,后来坟上开出了白色的能医刀伤的花,那也许是肖疙瘩的心愿。

树桩如疤,白花如砍伤后露出的白骨。“树王”留在世间的,是两道伤痕

二、小说里的对比

有时候看一本小说会觉得泄气,因为作者前期费笔墨铺垫的情节,到最后竟不再提起,让人白费精力。但是在阿城的这篇小说中,前面提到的人与物,后面都会交代清楚。不管再小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比如糖。大家刚到山沟时,是慷慨的,看见一群孩子,便拿出糖果“散掉”。可一个多月后,大家开始觉得糖是金贵的,那些有糖的,便只敢在夜里悄悄地含一颗,做贼一般“五分钟蒙起头咽一下口水”。糖,已经从不起眼的零食,变成了奢侈品。

六爪是肖疙瘩的儿子,当“我”送给他一颗珍贵的糖果时,他不好意思地放进嘴里,“忽然扭脸看我,眼睛亮极了”。也许就在那一刻,糖果化开,他感受到了甜蜜的滋味。接着,“我”和六爪说话,六爪赶紧把糖吐在糖纸上,又小心地把糖包好,不舍得吃完。他甚至把糖纸夹在连环画里,当成宝贝。后来,“我”特意买了很多糖送给他,他拥有一瓶糖了,却还“细细地将桌上微小的糖屑用异指粘进嘴里”,睡觉也抱着糖罐子睡。可是肖疙瘩死后,六爪却把他珍藏的糖纸放到父亲手中,把装糖的瓶子放在父亲的坟前

比如食物。刚来这里时,大家看到洋白菜外面的叶子,还以为是要用来喂猪的。肖疙瘩却说这种叶子渍酸菜最好吃。村里为他们准备的菜里有荤腥,但是很辣,一开始他们只吃饭,不肯吃菜,可后来,多辣的菜他们都吃。而且,“渍酸菜”已经被一些人当成零食保存着。

还有麂子。最开始,肖疙瘩告诉“我”,森林里那短促的叫声是麂子在叫。第二天,六爪带我们上山时,“我”看到了麂子,还以为那是小鹿。后来,树被砍倒,“不知从什么地方空空隐隐地传来几声麂子叫”,山上的生灵已经没了家。“我”最后看到“麂子”时,那片森林已成了一片火海,甚至连天空都是红紫的,一只幼小的麂子惊慌失措却无处可逃,最后突然昂起头,跳入火海。美好的生灵,从遥远的森林里传来的叫声,到出现在人们眼前,再到毁灭在火海里,“我”目睹了这整个过程。

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其实,肖疙瘩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以前曾是侦察班长,把原则看得很重,曾因为一个橘子,把一个年轻人踹骨折了。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此后迎接他的,是惨淡的人生,过很苦的日子,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每个月还要寄钱给那个年轻人,因为他把人家伤得失去了劳动能力。就是这样的一个犯过错误、伤害过生命的人,最终却愿意用生命去保护一棵树。

李立质问他保护树的理由,他说:“我是个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这么大,不容易。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很明显,此时的肖疙瘩,已经不是那个会在冲动下踢断别人腿的人了,他开始对万事万物怀有一种慈悲。不过,这种变化虽好,却不合时宜。一个好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他的死,真是有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王之《树王》,坚守和执念,被毁灭的何止是树

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据。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读阿城的小说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过程。

接续上一篇《棋王》

《树王》的故事依然发生在知青下乡时期,一群知青来到一片原始森林准备砍树烧山。这种“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的“ 壮举” 却遭到了平时木讷缄默的 “怪人”肖疙瘩的怀疑和反对。但树终于被砍光了, 大火冲天而起, 肖疙瘩也郁郁寡欢, 突然去世。

阿城对于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这在《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这两本著作里有很明显的诠释。

在《树王》中,阿城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与错的衡量,“文化”与“武化”的对立。总之,在故事之外,阿城没说的东西很多。

本文先从“文化”与“武化”的对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下这个中篇的内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文化”与“武化”

在《树王》中,李立与肖疙瘩是一对针锋相对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文人”和“武人”的代表。先看他们的出身。李立是城里人,出身于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肖疙瘩是贵州的一介山民,年轻时从家乡入伍当了侦察兵,曾出国执行任务,打过漂亮的奇袭战,而后因为一些事被部队遣返。再看他们的武器。

李立的武器是一箱书:

箱盖掀开,昏暗中书籍漫出沿口,大家纷纷拿了对着亮看。原来都是政治读物,四卷雄文自不必说,尚有半尺厚的《列宁选集》,繁体字,青灰漆布面,翻开,字是竖排。又有很厚的《干部必读》、《资本论》、《马恩选集》、全套单行本《九评》,还有各种装璜的《毛主席语录》与林副主席语录。大家都惊叹李立如何收得这样齐整,简直可以开一个图书馆。

肖疙瘩的武器是一把刀

肖疙瘩⋯ ⋯伸手从腰后抽出一柄不长的刀来递给我。我拿过来,发现木刀把上还连着一条细皮绳,另一端系在身后⋯⋯我将刀端起来一看,这刀原来是双面刃的,一面的刃很薄,一面的刃却像他刚才磨的样子。整个刀被磨得如电镀一般,刃面平平展展,我的脸映在上面,几乎不走样⋯⋯再细看时,刃面上又有隐隐的一道细纹,我说:“你包了钢了?” 肖疙瘩点点头,说:“用弹簧钢包的,韧得很。”我将拇指在刃上轻轻一移,有些发涩,知道刃已吃住皮⋯⋯



再看他们的功夫

当大家瞻仰李立的藏书时,李立慢慢地说:“这都是我父母的。我来这里,母亲的一套给我,父亲的一套他们还要用。老一辈仍然有一个需要学习的问题。但希望是在我们身上,未来要靠我们脚踏实地去干。”当肖疙瘩阻止李立砍倒大树时,李立哈哈大笑:“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当自然界的“树王”被砍倒后,李立写五个大字贴在书箱上:“我们是希望。”⋯⋯这就是他仰仗着木箱里的武功宝典修炼出来的高深内功。

肖疙瘩呢? 阿城多次展示肖疙瘩的武功:斧砍树干如同砍豆腐;拳砸石头应声而断;脚踢人腿腿骨折断,终生残疾。最精彩的一次武功表演是他用带皮绳的双刃刀放翻一棵被知青砍断的大树,那种胆大心细、沉雄精准,使人赞叹。功夫确实了得,无奈他的武学修为纯是刚猛的外家路数,碰上李立那样有雄厚的内力修为并有中国最大的内功高手撑腰的武林高手,就只好甘拜下风,赍志以殁了。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话只能适用于产生真正秀才的封建时期,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中“伪秀才”、“革命秀才”红极狂极疯癫极之时,这句话依然成立,只是“有理说不清”的不是“秀才”而是“兵”了。

肖疙瘩作为“武人”而有“文化”,知道天地之间应该有一种约束关系;李立作为“文人”只懂“武化”,要极力破坏这种关系。于是,一个矮小的山之幽灵般的巨人,一个被当地人封为人间“树王”的英雄好汉,一个连贫下中农的代表,队长和支书都要忌惮三分的“文化”人,就这样被一个半生不熟的知识“武化”人给击倒了。这是文化的悲剧。


人与自然

小说一开始便显示出以肖疙瘩为代表的村民对知青们的不满。知青来到村里,老支书让大家表示欢迎,肖疙瘩不情愿地慢慢走出来,这一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人们对知青的反感,对立冲突在此埋下伏笔。

小说中描述他把笑容硬在脸上,慌慌地与我们握手,一个“硬”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但是他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不能阻挡知青们的行动,只能默默听从支书的安排,帮着知青们整理搬来的东西。

当知青们安顿好开始营火晚会时,他表现出深沉的忧虑和担心,问我们是否要砍树,“我”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祖国,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砍掉没用的树,种上有用的树。他低下头说了句:树又不会躲哪一个。这就是肖疙瘩淳朴的自然观,他已经将树看成是生命的存在,一个“躲”字既表现对自然的呵护与关爱,同时也表现出他的感伤与无奈,只能默默地为自然感到惋惜。

《树王》中的自然形象,由山上的一棵巨树集中的展现,我们来看看阿城是怎么写的:

早上远远望见的那棵独独的树,原来竟是百米高的一擎天伞。枝枝杈杈蔓延开去,遮住一亩大小的地方。大家呆呆地慢慢移上前去,用手摸一摸树干。树皮一点不老,指甲便划得出嫩绿,手摸上去又温温的似乎一跳一跳,令人疑心这树有脉。

大家张了嘴,又抬头望树上。树叶密密层层,风吹来,先是一边晃动,慢慢才动到另一边。叶间闪出一些空隙,天在其中蓝得发黑。又有阳光渗下无数斑点,似万只眼睛在眨。我生平从未见过这样大的树,一时竟脑子空空如洗,慢慢就羞悔枉生一张嘴,说不得唱不得,倘若发音,必如野兽一般。

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 但仍微微动着, 将空隙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 远了, 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 找不见踪影⋯⋯一方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 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 不敢靠近。


阿城

《树王》中的人与自然是合一的。在这部作品中, 阿城匠心独运地对肖疙瘩和巨树进行交错描写, 有意让读者把人与树混为一体。巨树是树中之王, 肖疙瘩也是树王, 人与树完全合二为一了。知青们在李立的带领下去砍树王的时候,肖疙瘩护在树身前说:“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据。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树要被砍,肖疙瘩是拦不住的。大树整整砍了四天,肖疙瘩也整整在旁边守了四天,一句话不说,定定地看着砍刀在树上起落。只四天,他头发就灰白了许多,一脸的皱纹也更密集了。

放火烧山将小说推到了情绪的高潮,我们来看下这段描写:

火越来越大,开始有巨大的爆裂声,热气腾升上去,山颤动起来。烟开始逃离火,火星追着烟,上去十多丈,散散乱乱。队长几个人围山跑了一圈回来,喘着气站下看火。火更大了,轰轰的,地皮抖起来,草房上的草刷刷地响。突然一声巨响,随着嘶嘶的哨音,火扭作一团,又猛地散开。大家看时,火中一棵大树腾空而起,飞到半空,带起万千火星,折一个筋斗,又落下来,溅起无数火把,大一些的落下来,小一些的仍旧上升,百十丈处,翻腾良久,缓缓飘下。火已烧到接近山顶,七八里长的山顶一线,映得如同白昼。

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时时腾跃起来,半空中划一道弧,刚一落地,又扭身箭一样地跑。队上的人这时都发现了这只麂子,发一片喊声,与热气一道升上去散开。火将山顶渐渐围满,麂子终于不动,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大家屏住气,最后看一眼那麂子,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头昂得与脖子成一竖直线,又慢慢将前腿抬起,后腿支在地上,还没待大家明白,便箭一样向大火冲去,蹚起一串火星,又高高地一跃,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大火霎时封了山顶,两边的火撞在一起,腾起几百丈高,须仰视才见。那火的顶端,舔着通红的天底。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而此时的肖疙瘩,在震耳的轰鸣和炽烈的火光中,肖疙瘩连叫“冷,冷啊。”往日十分强悍的汉子,像是被山火烧得枯缩了,泄走了一身力气。打碎石头的手掌散着,像粉一样无力。在这种近乎夸张的描写中,阿城强调着肖疙瘩与自然的默契感应,自然成了人的无机身体,成了人的精神寄托。

树砍了, 山烧了, 一架山秃秃的尚有“未烧光的大树残枝黑黑地立着, 如同宇宙有箭飞来深深射入大山的裸体” “ 大家都有些惊然, 依着锄头呆呆地望。” 不仅队上的人像一座山一样沉默了, 就连妄自尊大的李立在掂量出肖疙瘩挚爱自然的情感份量以后,也开始对自我的张狂意志发生了怀疑, “ 再无笑声” 了。

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看到:“肖疙瘩的葬身处,渐渐长出一片草,生白花。”“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痕。”“那些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的白白的骨。”一切都归于寂静,归于无言。


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树王》中,李立和肖疙瘩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立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红色思想的影响很深,随口说出的话都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大家在生产队的广场上燃起篝火时,李立说“战斗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唱起歌迎接它吧”当知青们觉得砍掉那棵大树很可惜时,李立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旧的东西,是要具体去破的”。当肖疙瘩说留下这棵树,要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时,李立说“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最后大树被李立砍刀的结果,会让很多人都觉得李立是一个迂腐、极端的革命狂热分子,我第一次读《树王》的时候,也这么认为。

但是重读时我又发现了李立的徘徊和少见的人性光辉。当肖疙瘩以死相逼不让李立砍树时,李立的脸一下白了,李立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什么。当李立对大树砍下第一刀的时候,数十只鸟儿箭一样,飞离大树。李立呆呆地看看大家,精神失了许多。当肖疙瘩的生命走向终点时,李立过来看他,再也无笑声,默默地离去。当我要去请假给肖疙瘩的孩子买糖吃时,李立站在月光下,给我手里塞了两块硬糖。

从这些描写里,我们能发现,李立怀疑过,也试图改变过。他在内心深处也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人。在他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受到国家机器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这些意识形态给他带来过成就感,使他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和赞赏。他尝试过去怀疑,但是他不得不将这些念想扼杀在摇篮里,因为他不敢去怀疑,怀疑将是对他自己本身的背叛,是对他曾经做过的事情的否定。他必须坚信自己的正确,每当有怀疑的念头时,他会使用自己的知识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使得他越陷越深。他也是个可怜的人。

肖疙瘩呢?初读时我觉得肖疙瘩在书里是站在李立的对立面的,是懂得是非曲直,是人与自然共存的一种具象表现。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

书中的“我”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肖疙瘩的过去,肖疙瘩曾经在部队是一个侦察班长,但是由于自己的手下拿了农民的两个橘子,并被首长发现,肖疙瘩踢断了这个士兵的腿。书中这段描写很简短,但是不难想象,肖疙瘩曾经也是一个如李立一样对主流意识形态极度信仰,甚至比李立还要极端的人。后来回到农村后,肖疙瘩才慢慢看清了,并且留下了一生的悔恨。临死前,肖疙瘩要“我”写一封信给那个士兵,说“我最后还是对不起他,请他原谅我先走了”

肖疙瘩是李立的一面镜子,也曾经和李立一样,李立之后也可能和肖疙瘩一样。


阿城

我想,有一种阅读方式,叫症候阅读法,提出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提出,要理解一本著作的精神实质,不能单凭感性直观把原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简单地满足于字面上的比较对照,而是要把原文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深入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联系,从字里行间去把握它的内在联系,并且要特别注意文中那些无意中出现的疏漏和缺失,分析其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意识形态在狭义的理解中,是国家机器为了便于管理和统一人民而向人民施加的一种思想观念。而在广义上,意识形态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拥有意识形态,即使他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

比如说,张三认为好好努力就能走向成功,那张三就拥有了一个如何走向成功的意识形态。

在我看来,意识形态其实是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个人的意识形态,往往都会受到国家机器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人类毕竟是一个社会动物。

《棋王》和《树王》这两个中篇作品我觉得讨论的都是关于平衡的问题。《棋王》讨论的是精神与物质的平衡,而《树王》讨论的则是意识形态的平衡。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是错的吗?我们就一定要去反对吗?这也不一定,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社会的运作方式,我们身处其中就要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如何找到平衡才是需要去探究的问题,构筑自己的心理防线,对是非有自己的一套判断体系。

书中肖疙瘩死后一段时间,放棺材的土里长出许多乱乱的短枝,坟旁肖疙瘩的孩子放的那一瓶糖果,玻璃瓶里面的糖没有了,灌满了雨水,内中淹死了一团团蚂蚁。雨水催生了大树在土里的根系,淹死了一团团蚂蚁,根系撑出了肖疙瘩的棺材,阿城在这一段的描写里想表达东西肯定不止这些。雨水是什么?是时代的巨幕洪流吗?这些被雨水催生的根系呢?是被埋没在历史中简单朴实,却又被人忽视的真理吗?那瓶中因为贪吃糖果而被雨水淹死的蚂蚁呢?它是什么?

肖疙瘩后来还是被火化了。

肖疙瘩的骨殖仍埋在原来的葬处。这地方渐渐就长出一片草,生白花。有懂得的人说:这草是药,极是医得刀伤。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

其实,还是要对生命和生活有一颗敬畏之心,这很重要。


《树王》


作者简介:

墨海青灯,互联网码农。爱钻书,爱乱想,爱写作。

在文字和书籍的海洋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成为你人生的明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