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写作《调虎离山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3 12:56

写作《调虎离山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调虎离山”这个成语故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准确理解“调虎离山”的含义和典故:" "核心含义:" 指用计谋引诱或迫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位置,以便于自己采取行动,获取成功。它强调的是“计策”和“策略”。 "典故来源:" 通常是讲述周瑜如何用计谋(比如让黄盖假装投降,用火攻)引诱曹操离开江东的根据地,最终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故事。你需要简单复述典故的梗概,作为读后感的背景。 "避免混淆:" 明确“调虎离山”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或个人英雄主义。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策略的重要性:" 可以重点分析“调虎离山”计策的巧妙之处,它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谋略。 "计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也可以探讨这种策略实施的条件和风险,比如黄盖是否真的愿意“苦肉计”,曹操是否真的会被引诱,天气是否配合等。这体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还可以思考在运用这种策略时,除了智慧,还需要哪些品质,

《孙子兵法》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被誉为“百代用兵之祖,天下武学之圣”的奇书。特别佩服作者的智慧。身处久远的古代,他的许多论述竟然都符合唯物辩证法。在当今各个领域仍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探究和反复阅读。现在许多策略我还是认识粗浅,理解不深,不得要领。更难灵活运用。

今日阅读的是第五,六篇。第五篇是兵势篇。第五篇我理解的不好。我觉得作者主要是讲如何治理自己的军队,利用合理的三军编制和日常训练做到“治众如治寡”,打造自己军队的强大实力。让自己的军队编制合理,耳聪目明,调度灵活。能够在战争中稳如泰山,镇定自若的指挥。善战者特别善于增大自己的气势。“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黄彍(guō)弩,节如发机。”面对敌人善战者能够迅猛有力地出击。能够“以正合,以奇胜。”能够奇正相生,无穷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能够自如地调动敌人。

第六篇是虚实篇。共分八小节。第一小节讲的是“善战者能够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战者能够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左右。“故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以逸待劳。第二节讲的是出神入化的用兵策略。“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让自己的军队防守严密,敌人无法探知自己的虚实,军情神秘难测,滴水不漏。同时“出其所趋,趋其不意。”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地点攻击,让敌人手忙脚乱,防不胜防。第三节利用围魏救赵的例子讲了怎样驱使敌人按我方的意图行动。无形之中任由我方指挥。作者道出了其中的秘诀。“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意思是我要交战,敌人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与我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他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不想交战,虽只在地上划出界限,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因为我已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因为我军行动迅速。这一节讲了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指出如何在战场上操纵敌人。让他们无计可施。确保自己军队百战百胜。第四节“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而敌分”讲的是疑兵布阵,设法是敌军处于暴露状态,我军则深藏不漏。让敌人摸不着头脑而兵分多处,处处设防。这样敌军就会左支右绌,兵力不足,战斗力减弱。相反,我方则会游刃有余,犹如用石头砸鸡蛋,进攻之势会猛烈如高山落石。第五节讲在战斗中怎样设法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减少有效兵力。“敌虽众,可使无斗。”比如反间计,调虎离山等。最后让敌人“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第六节讲的是战胜不复,形与无穷。作者解释了怎样通过试探进攻,探查敌情。引诱敌人透露破绽和活动规律。同时深藏自己的作战计谋和军事实情,利用随时变化和调整的作战计划取胜。第七节避实就虚。告诉我们在作战时要扬长避短,遮自己的虚,固自己的实。寻找对方弱点,找准战机,以实击虚,轻松取胜。第八节,因敌取胜。很佩服作者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就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看问题。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没有哪个能常胜,四级没有哪个能固定和日夜有长短,月亮有盈亏来比喻战争方略必须随敌情而调整。

这两篇让我见识了什么是用兵如神。“空城计”,“反间计”,“调虎离山计”,“声东击西计”“草船借箭”一个个巧妙的运用作战计策的战争故事让我大开眼界。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优秀的谋士和将领们用他们的实战事例诠释了《孙子兵法》的理论原则。也验证了这些军事方针和策略的可行性。在作者的笔下,条分缕析,重要的事用前后左右等反复强调解释,突出重点,让我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真的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和平是打出来的:读《三国志·陆抗传》有感

原创作者:余世亮


在阖家团圆 举国欢庆的中秋佳节,有必要聆听一下,古人与今人就和平问题的对话:

古人曰:“止戈为武。”

今人说:“和平是打出来的!”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是孙吴上大将军、丞相陆逊之子。陆抗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其简历摘录如下:

赤乌八年(245年),陆抗20岁时,其父陆逊去世。孙权任命他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

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年),拜柴桑督,后因功迁征北将军。永安二年(259年),迁镇军将军,镇守西陵。

元兴元年(264年),末帝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防于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遥领益州牧。

凤凰元年(272年),陆抗击退晋将羊祜进攻,攻杀叛将步阐,加拜都护,累迁大司马、荆州牧。

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一、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攻杀叛将步阐

在《三国志·陆抗传》里,陈寿主要写了以下四件事,而通过这些事件成功塑造了陆抗“恪尽职守,慎保边圉”的光辉形象:

一是消除孙权对陆逊的误解。陆抗对杨竺告发父亲陆逊的20件罪状进行辩解,使孙权消除对陆逊的误解。

二是城防设施维护不得马虎。陆抗与诸葛恪军队换防,陆抗换防前全面地修缮城防设施等,诸葛恪进入武昌军营整齐如新;而诸葛恪的柴桑旧营多有毁损,这让傲慢的诸葛恪深为惭愧。

三是两次征战展现杰出的军事才能,即在诸葛诞反叛曹魏时,在寿春打败魏国牙门将偏将军;平定西陵督步阐反叛。

四是陆抗五次上疏陈言,以匡不逮。

然而,真正让陆抗成为一代名将的战绩,就是攻杀叛将步阐的西陵之战。具体经过如下:


本文所说的西陵,就是发生夷陵之战的夷陵,即今天的湖北宜昌西北。步阐的父亲步骘、兄长步协都先后镇守西陵,到步阐叛变之前步家三代共镇守西陵长达四十余年。

吴凤凰元年,晋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吴主孙皓突然征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作绕帐督,前往京城建业。步阐害怕有人向孙皓进了谗言,使自己受害。九月,步阐为了自保占据西陵城投降西晋,派侄子步玑、步璿到洛阳去当人质。晋朝诏令任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任交州牧,封步阐为宜都公。

步阐在西陵城叛乱,陆抗作为东吴在荆州的最高将领,立即分兵布局进行平叛。

第一,筑围子,内可用来围困步阐,外可以此抵御晋兵。

(1)西陵绝不能丢。虽然西陵不过是一个边境小城,正如陆抗所言,西陵的关键不只在于西陵本身。西陵向南不远就是荆蛮所在,向西则是巴蜀之地,向北距离襄阳很近,向东顺流而下则是江陵城和东吴腹地。如果西晋占据了西陵,也就拔除了东吴占据荆州一个重要据点。以西晋和东吴的实力差距,如果西晋占据西陵,顺江而下,那么荆州易手乃至灭亡东吴,提前实现大一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2)内困步阐外御晋兵。陆抗命令吴军在西陵城外从赤溪至故市修建一座弧形的“围”(围子,一种类似于现在围墙的防御工事)。在陆抗的严令之下,吴军只能昼夜不停地建围子,紧张程度就像晋军已到眼前一样,将士们颇有怨言与不解。

陆抗解释道:“这西陵城极为坚固,粮草又充足,城内防御及维修的器械都是我以前亲自布置的,这座城的情况我最清楚。如今我们要是领兵猛攻,也不可能很快打下来。等那时北方敌军来到,我军若不及早防备,那才是真正的腹背受敌,届时又该怎么办?”

以宜都太守雷谭为代表的攻城派,坚持要先进攻西陵城,陆抗实在是有些顶不住了,于是索性让众将一起攻打西陵。发起攻城后,东吴平叛军完全占不到任何便宜,这才发现陆抗所言不虚,于是才安下心来修建围子,终于赶在晋军到来之前完成了对西陵城的围城工事。正是这座“围子”,使东吴平叛军起到了化劣势为优势的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将步阐与晋军隔开,不能相互沟通,同时又避免吴军被两面夹击。


第二,晋军三路进攻,陆抗三面反击。为了配合步阐叛军,晋武帝司马炎已经派出总兵力八万人的三路军杀向东吴:中路军,即荆州刺史杨肇率军直扑西陵以救叛将步阐;东路军,即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攻打荆州最重要的枢纽江陵;西路军,即巴东监军徐胤则率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往下攻击西陵的西部要塞建平(今重庆巫山县附近)。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1)合理分配攻防任务,陆抗做到举重若轻。面对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军五万进攻江陵,陆抗仍然决定自己率主力亲临西陵前线,把江陵的防御任务交给了江陵督张咸。

陆抗认为:“江陵城足够坚固兵力又充足,没什么好担忧的。就算假设敌人真的攻下江陵,也没办法固守,对我们来说损失较小。可如果西陵丢失,使西晋东西连接起来(注,蜀汉已被西晋统一),那荆南山区的蛮夷部落将群起作乱,这对我国造成的威胁会多大,简直难以想象。所以相比之下,我宁可放弃江陵也得保住西陵,更何况江陵城防很牢固?”

其实,羊祜就是想用五万大军吸引陆抗的主力在江陵决战。假如陆抗真的将主力用来对付羊祜,那么就上了羊祜的调虎离山之计。陆抗识破羊祜之计,故下令江陵督张咸固守城池的同时,又令公安督孙遵巡防汉水南岸防止羊祜登陆。


(2)拖延羊祜的进军速度,陆抗将西晋东路援军困在江陵城下。江陵城北部道路平坦,旁边一条河流进入长江,陆抗命人兴建大坝阻断水流,大水全部涌向江陵城北边,成一片汪洋。

西晋全是陆军,羊祜无奈调来船只,准备水上进攻江陵。但羊祜放出烟幕弹,对外宣布:我们要去破坏大坝,等江陵城北大水退尽,变成陆地,我们的步兵再大举攻城。

没料到的是,陆抗立即派人去毁掉大坝。大将们都傻了:辛辛苦苦刚筑好的大坝,怎么又要毁了,不是帮了羊祜的大忙吗?陆抗说:你们错了,羊祜是虚张声势,他是想走水路,故意骗我们保卫大坝。陆抗还真是猜中羊祜的心思,实际他已把所有士兵和粮草都运上了船。哪知道江陵城外大水已退,成了一片沼泽地,船只无法前进。羊祜只好把粮草从船上卸下改由车运。

敌军粮草从车改船,再由船改车运,一折腾就浪费许多时间,也凭空产生许多粮草损耗,羊祜还是中了陆抗的计。陆抗的目的是拖延羊祜的进军速度,将羊祜军队困在江陵城下。陆抗做到了, 直到战役结束,羊祜在江陵城下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好撤退。


(3)堵住西部峡口,陆抗让西路援军止步于建平。陆抗命令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抵挡来自益州方向徐胤的西晋水军,使其寸步难进,之后徐胤退回巴蜀,自此解除西晋援军西部的威胁。

(4)打败中路援军,陆抗才能腾出手来平定叛军步阐,这是本次战役的主要矛盾。陆抗率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三万人,迎战直扑西陵的晋国荆州刺史杨肇的中路军。当时陆抗吴军刚进入“围子”防御工事,两军一接触,陆抗部将俞赞却投降了杨肇,吴军情况十分危急。陆抗针对俞赞可能提供给晋军的情报,估计杨肇可能依俞赞之计先攻自己的薄弱环节,乃临机应变,将计就计,连夜撤下夷兵,换上精兵。第二天,晋军果然从原夷兵防守之处进攻,遭到吴军沉重打击。双方相持一个月,杨肇对陆抗的防守毫无办法,只能趁夜色掩护撤军。

晋军撤离,吴军本该趁势追击。但是陆抗头脑很清醒,虽然自己面对着杨肇是在围墙里,但是自己的背后还有西陵城里的叛将步阐,其直接掌管的军队人数有万余人。万一陆抗冲出“围子”去追击杨肇,步阐随之冲出西陵城袭击吴军,吴军兵力很难两面兼顾。

于是,陆抗命令全军使劲擂鼓呼喊,假装追击杨肇。过了一段时间晋军发现吴军只是虚张声势,就放松警惕纷纷脱下盔甲狂奔逃跑。哪知道陆抗已在暗中派出一支轻兵偷袭,晋军顿时大乱,溃不成军地逃走了。


(5)打败西晋的三路援军,陆抗全力围剿叛军步阐。听说中路杨肇惨败,东路的羊祜与西路的徐胤也没能占到便宜,于是先后撤退。西晋的三路大军全部撤离,陆抗这才转头围攻西陵。步阐领军叛乱原本就不得人心,如今外援尽失,西陵城内士气自然低落。陆抗很快就攻陷西陵城,将步阐及其主要党羽夷灭三族,其他城中军民数万人尽数赦免。

西陵之战,陆抗指挥若定,先打破晋军分进合击之势,再用江陵的少数兵力牵制晋军羊祜主力,之后,陆抗集中优势兵力围城打援,终于击败晋军,攻克西陵。陆抗入城后,修治城围,然后东还乐乡。陆抗虽立大功,却“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陆抗因功加拜都护,累迁大司马、荆州牧。

然而,晋军的救援全线失利,与获得战略优势的天赐良机失之交臂,领兵将帅羊祜不得不承担罪责。有司上奏说:“羊祜率军八万多,吴军不过三万,羊祜在江陵按兵不前,使贼兵备好攻守战具。并只派杨肇这支偏师深入险地,兵少而粮草不继,致使我军失利。羊祜违背诏命,没有大将节操,应免去官职,保留侯爵回府第闲居。”羊祜因此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则被贬为庶人。

晋武帝本来对羊祜倚重有加,寄以统一江南之望,而此役失利,却不得不严加处理,说明晋朝上下对西陵之战的失败是何等追悔莫及。

三、晋吴对峙得以再续8年:和平是打出来

吴凤凰元年(272年)十二月西陵救援失利后,羊祜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尚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

为此,西晋与东吴之间迎来了八年的和平期。或者可以这样说,东吴能够用八年的和平期,靠的是陆抗赢得了西陵之战的胜利。再一次证实:和平是打出来的!令人遗憾的是,东吴皇帝孙皓则白白浪费了八年的和平期;相反的是,在羊祜等人的建议下,西晋采取军事蚕食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一)西晋军事蚕食。羊祜鉴于春秋时鲁国的孟献子在武牢筑城而郑国惧怕,齐国的晏弱在东阳筑城而莱子畏服,就占据险要地势,新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吴人手里取得大量财富,吴国石头城以西,都成了晋的土地。此后吴人来归降的络绎不绝。


(二)羊祜提倡信义。羊祜占据东吴边境的战略要地后,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

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做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三)陆抗将计就计。对于羊祜的这些做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孙皓听到陆抗在边境的“怀柔”做法,派人前去诘问,陆抗:“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我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毫无损伤。”孙皓无言以对。

陆抗上疏陈言,以匡不逮,均不为孙皓采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陆抗也只好恪尽职守,慎保边圉。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四)羊祜强而示弱。东吴名将陆抗去世,羊祜并不急于发动平吴之战,反而显示晋军的软弱。咸宁三年(277年)冬十二月,吴夏口都督孙慎侵入西晋边界,掠走弋阳、江夏等地上千家人口。羊祜没有派兵进行追击。事后,司马炎派人追查原因,并打算移徙荆州的治所。羊祜说:“江夏离襄阳八百里,等知道吴贼侵犯的消息,贼已离去几天了,再派兵去,哪能救护百姓呢?让军队来回奔波,只图不受责备,这样做恐怕不合适。从前魏武帝设置都督,大致都与州府接近,因为军队宜聚合而忌分散。国境线上一方是敌,一方是我,认真守住边界就算了,这是古代人有益的教诲。如频繁迁徙州府所在地,敌人出没无常,很难确定州府应设在哪里。”使者也无法责问羊祜了。

(五)陆抗希望破灭,羊祜梦想成真。陆抗多次上疏希望孙皓能够重用贤良,远离小人,重振东吴之雄风,然而孙皓残暴不仁,国内矛盾激化。凤凰三年(274年),陆抗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终年四十九岁。


而羊祜依然修缮盔甲兵器,训练士卒,从各方面做好了灭吴的准备,可是羊祜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咸宁四年(278年)他终于病倒了。

羊祜病势加重,已不能入朝,西晋皇帝司马炎专门派中书令张华前去咨询方略,羊祜对张华说:“当今主上有受禅让的美名,但功德尚未著称于世,吴人暴政已到极点,此时伐吴可不战而胜。统一天下而兴办文教,则晋主可比尧舜,而臣下犹如稷契,这是百代难逢的盛事。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孙皓或不幸死去,吴人另立英明君主,虽有百万大军,长江是难以越过的,这不是留下后患吗?”张华很赞赏羊祜的主张。

羊祜又对张华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是你啊!”司马炎打算让羊祜卧病统领征吴诸将,羊祜说:“取吴不必我亲自参加,但平吴之后还要圣上操心去治理啊!关于功名的事,臣不敢自居。若我的一生即将完结,应当将未成事业托付他人,希望能审慎选出这个人。”

羊祜死后两年,即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群臣给武帝上寿祝贺,武帝端起酒杯流着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三、质疑“陆羊之交”:表面友谊实则为了利益


“陆羊之交”典故,并不见《三国志·陆抗传》正文,在裴松之注引的《晋阳秋》《汉晋春秋》里为“陆羊之交”提供了部分史料,而较为详细的史料记载出自《晋书·羊祜传》。

据《晋书·羊祜传》记载,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持节,同时保留散骑常侍、卫将军的职衔。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人民,深得江汉百姓爱戴。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愿意离去,都听凭志愿。当时荆州有这样的风俗:地方长官丢官后,继任此官的人生忌讳,多把旧官府的房舍毁掉。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与房舍无关,就下令所辖地区禁止这种做法。

有一次陆抗得到一些好酒便派使者给羊祜送去,羊祜当着使者的面就坦然饮酒称赞。陆抗生病了,就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给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仰而服下。当时的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现了。

然而,你只看到了羊祜的友好,那你就错了。羊祜之所表现出友好,正是他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战争,打的是军队,打的更是背后的经济实力。于是,在这些友好信义的面子工程之下,藏着羊祜犀利的“攻心之战”。


在“陆羊之交”两年和平外交的阴影之下,羊祜步步为营,在晋吴边境上筑起了五座防御要塞,完成了由边境战略劣势到战略压制态势的转变。与此同时,在这种“温情”的攻势之下,许多吴军将士丧失了斗志,甚至率军投降了西晋。

那么,作为羊祜的对手,陆抗就没有察觉到吗?西陵之战后,陆抗认识到长江防线的重要性。因此,陆抗一面加固防御要塞,一面多次请求增兵。这样,至少正面战场没有露出破绽。而面对羊祜步步蚕食的方针,陆抗并没有气急败坏,采取严厉和恐怖的镇压,反而笑脸相迎,以礼相待。陆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力挽回人心。因为我陆抗不这样做,正中了羊祜的下怀。

由此可见,羊祜与陆抗之间的“友好”,其实都是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而刻意的“表演”。套用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此,我们做一些猜想:羊祜不怕陆抗在酒里下毒吗,同样陆抗不怕羊祜在药里下毒吗?他们都是人,都怕死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怕,就是因为他们都看透了人性。


假如羊祜在送给陆抗的药里下毒,陆抗因为服了羊祜的毒药而死亡,那么羊祜精心塑造的仁德形象就会崩塌,因此羊祜不会下毒;假如陆抗送给羊祜的美酒里下毒,羊祜因喝了陆抗的毒酒而去世,那么陆抗就成了谋杀“羊公”的恶魔,立即成了江汉地区的公敌,为此陆抗也是不会在酒中给羊祜下毒的。

羊祜和陆抗为了各自利益都不会在药中或酒中下毒的,可是万一酒与药被人调了包,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那可怎么办?羊祜和陆抗也应该能想到这种可能性,但是他们都为此做了最坏的打算:为了各自集团利益而献身,并通过自己的牺牲,最终赢得战胜对方的有利条件。

虽然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但是三国时代的曹植更有名言传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羊祜儒雅,陆抗更有儒韵,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有可能成为学友与知己,但是在三国乱世,他们只能刀剑相向,拼得你死我活,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古人曰:止戈为武;今人说:和平是打出来的!


(二〇二二年九月十一日星期日于丽水)


注:

①《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②公羊高《春秋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记载: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

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

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

③本文除“止戈为武”“和平是打出来的”“西陵之战”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