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更新日期:2025-09-03 1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苏童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深刻、有见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思考:" 你想通过这篇读后感表达关于“父爱”的什么核心看法?是苏童笔下的父爱是怎样的形态?是温暖、严苛、扭曲、缺席,还是复杂的混合体?它对人物命运、主题思想有何影响? "示例:" “苏童在《(某部作品)》(或泛指其作品)中,描绘了一种[形容词,如:严酷、沉默、隔阂]的父爱,这种父爱深刻地塑造了人物的命运,并揭示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如:家庭悲剧、人性复杂、时代烙印]。”
2. "选择恰当的作品 (Specific Works):" "注意:" “苏童的作品”非常丰富,例如《妻妾成群》、《米》、《河边的女人》、《奇遇》、《黄雀记》等,不同作品中父爱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差异很大。 "要求:" 明确你主要讨论的是哪一部(或哪几部)作品中的父爱形象。如果只泛泛而谈,文章会显得空泛。选择你感受最深、理解最透彻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 "深入分析文本 (Textual Analysis):"
作者:宫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如苏童所言,“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
虽然父亲不一定像母亲那样对我们嘘寒问暖,但是儿女的一点一滴,都落在父亲眼里,记在父亲的心里。假如儿女生病了,做父亲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儿女的些许进步,“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毕淑敏)。贾平凹谈起自己的父亲时,说:“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面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
父亲也许长得并不高大,但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地用他那瘦弱的身躯为儿女遮风挡雨。冯骥才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夜,我睡在地铺上。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而起,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地保护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当然父亲的性格千差万别。在李霁野看来,“没有人比父亲再慈蔼,再诚恳,再牺牲自己,再宽容别人的了”,“他总有使人安心的抚慰,使人慰帖的言语”,“决没有过这样伤心的痕迹:觉得他的言语形容中欠缺了一丝一毫的爱”。作儿女的虽然知道父亲是疼爱自己的,但在父亲面前有时候还是会拘束,甚至胆战心惊。父亲是一个“修短适度,白面书生”,“并没有络腮胡子,也不永久绷着面孔”,然而身为儿子的李健吾却非常怕他,“一听见他咳嗽,或者走步,我就远远遛开,万一没有第二个门容我隐遁,只好垂直了一双黑黢黢的小手,站正了,恨不得脚底下正是铜网阵的机关隧道”。当然,父亲不在眼前时,就换了另一幅景象,“我就活像开了锁的猢狲,连跳带窜,一直蹦上房去。他出去了,这寺庙一样清净的院落,仿佛开了闸。忽然一声喧响,四面八方全是回应,兄弟姐妹凑在一起,做成热闹的市场。”
在女作家苏雪林的记忆里,小时候她的父亲“见我们小孩从不正眼相觑,见女孩更显出讨厌的神色,别说拥抱,连抚摸都没有一次。我们只觉得父亲威严可畏,从来不敢和他亲近,甚至一听见他的声音,便藏躲起来”,但后来当父亲发现她喜欢读林译小说时,“凡有林译出版,便买了给我”,“他见我好画,又买了若干珂罗版的名家山水,后来还买了一部吴友如的画谱”,“他对我益处最大的是,给我买了一部附有注解的《小仓山房诗集》。以后他又替我买了《杜诗镜铨》以及唐宋各名家诗集,我之为诗乃渐有进境”。
父亲在教育儿女时,有的习惯用长辈命令的口气要求儿女如何做。但在鲁迅看来,父亲“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父母作为儿女的第一任教师,要“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让儿女们“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让儿女们“有智慧判别自己真正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选择做他最擅长的工作来完成他的事功。”(陈映真)
做父母的生怕自己的儿女走弯路,于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儿女的人生路线。身为父亲的汪曾祺对此却有很清醒的认识,“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女也都看在眼里。父亲在关爱儿女的同时,也在用一言一行为儿女作榜样。作为女儿的王安忆,就非常理解父亲的为人处事,“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同样的不加矫饰”,“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自己的良心便是一切行事的坐标了,所以他极少做违心的事。因他极少做违心的事,才可过得自在逍遥”,“他似是在人外,却颇得人缘;似是在世外,则又很积极,只是多了一种超然以应付人事与世事的变故。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父亲不可能陪儿女一辈子,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作为女儿的石评梅,宁愿“以我青春火焰,燃烧父亲残弱的光辉”,不希望身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那么早地离去,因为她知道“维持我今日家庭的绳索是父亲,绳索断了,那自然是一种莫测高深的陨坠了”。父亲走了,身为女儿的宗璞,突然一下“觉得这样沉重的孤单”,“在这茫茫世界中,再无人需我侍奉,再无人叫我的乳名了。这么多年来,每天清晨最先听到的,是父亲卧房传来的咳嗽,每晚睡前必到他床前说几句话。我怎样能从多年的习惯中走得出来!”操劳一生的父亲离开自己已经二十多年了,身为儿子的陈忠实依然时刻想念他。父亲走了,但他生前亲手种植的椿树还在,“成为一种心灵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心里”。陈忠实“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番,温习一回父亲”,看到这个椿树,仿佛父亲还在,“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腌臜的事能够把人腻死”。
“不管我们有多么坚强,有多少庄严而神圣、沉重而严肃的东西作为了生命的支柱,可是我们依然还是需要一些温柔的东西、拙朴的东西”,父亲给予儿女的正是“那最不起眼、最不动听,却其实是至为宝贵的亲情”,“最琐屑的,甚至是默然的一份关爱”(刘心武)。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9日16版)
作者 | 苏童
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发出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那捆粽叶,很像是雨声。真的下雨了,雨丝白茫茫地扫过村弄,在我家门前织起一张网,那捆粽叶又沙沙地响起来,像是风声了。祖母坐在门槛上,注视着檐下的雨水像小瀑布一样跌落下来,汇在石硌路上,匆匆忙忙地流走了。入秋以来不知下了多少场雨,村落水淋淋的蒸腾着雾气。村外五里远的白羊湖从早到晚都在涨潮,潮声越过空旷的黄沙滩和玉米地,在我们村子里回响。祖母一直在倾听那声音。
很早以前祖母就聋了,但是那个秋天她说她什么都听见了。每天早晨她被雨声和潮声惊醒,便对灶边烧火的母亲说:"凤英子,今天我要走了。"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捆粽叶在门栏上轻轻摇晃着,被雨濡湿了,不再响了。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祖母挎着竹篮走过横七竖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望着四处可见的苇丛,然后赤脚涉过一片浅水,走进最南面那丛芦苇里。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叶。
"这水里有小青蛇,我看见过。"祖母说。"你不怕吗?"我看见祖母踩在一片暗水中。"小青蛇不咬人。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白羊湖的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有一次她俯视着那个影子,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站在湖水里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她说她没有眼花,那确确实实就是我祖父。"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她一笑起来脸上便苍老了许多,那种笑是又凄凉又欣慰的。我记得祖母的头发就是那个春天白的。她常常一个人到湖边去,去很长时间。有一片芦苇的叶子差不多让她劈光了。她赤着脚站在冷冷的湖水里,俯视着水面,说她又看见了老家伙的脸,湖上下网的人看见我祖母在水里又是说又是笑又是哭的,都说她的眼睛也许真看见了什么。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他跟我这么大的时候,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没有人去劝阻她。祖母年近古稀但并不糊涂,直到去世没干过一件糊涂事。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父母亲一个编竹篓,一个劈劈柴,他们对老寿爷笑着,没有说什么。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村里五十岁以下的人都没有见过他,包括我的父母亲。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没人能知道其中的缘故,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溯水而上,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在异乡见到村里的熟人,祖父并不激动。他抛下瞎女人和围观的人群,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老寿爷说。"不回去。"祖父喝白干喝得满脸通红,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大家都站在东去的船上向他挥手。看见祖父一动不动站在岸边一块突出的石头上,身边滚动着浓浓的晨雾。那地方多雾。我们家房梁上挂着祖父留下的二胡。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我不知道祖母为什么要把它挂得那么高,谁也摸不着。有时候仰视房顶看见那把二胡,会觉得祖父就在蛇皮琴筒里审视他从前的家。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架了把梯子在老屋的房顶四周掸灰尘。她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母亲低头想了想,下来了。从此再没去碰过房梁上的二胡。那把二胡灰蒙蒙的,凝固在空中。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我祖母坐在门槛上凝视门楣上的旧粽叶,那些粽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从白羊湖的黄沙滩传来了潮声,她在那阵潮声中不安起来,屏息静气,枯黄的脸上泛起了不祥的潮红。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母亲对串门的亲戚说。串门的亲戚也这么说。那天父母亲去田里收山芋了。雨还在下,门前的石硌路上静静的,半天没有人经过。我看见祖母倚着木板门闭上眼睛,脸上的表情神秘而悠远。我过去轻轻摇了一下她瘦弱的身子,她没动,我紧张地喘着粗气,突然她微笑了,眼睛却仍然紧闭着。"我没死。你这傻孩子。"她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就像过去让我到后门菜园拔小葱一样。可是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多年的灰尘拂掉后,祖父留下的二胡被我抱在胸前。二胡在雨天的幽暗里泛出一种少见的红光来。
我的手心很热,沁出汗水,总感到二胡的蛇皮筒里也是热的,有个小精灵在作怪。我没见过这种紫擅木二胡。琴筒那么大,蛇皮应该是蟒蛇的。摸摸两根琴柱,琴柱翘翘的,像水塘里结实的水牛角。我神色恍惚,听见祖母沉重的鼻息声围绕在四周。窗外雨还在下。"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
我摇头。也许在我伸手摘取那把二胡的时候,祖父的脸曾浮现在房梁下的一片幽暗之中。但我没有发现,我没有看见我的祖父。"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擅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一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我的手支持不住了,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慌乱。
"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我看见祖母苍老的面容映在紫檀木上。雨斜斜地飘过门前。雨声中传来了村里人杂沓的脚步声。他们收山芋回来了。我父母亲满腿泥泞出现在门前。紫檀木二胡泛出的红光晃了他们的眼睛。父亲和母亲一个站在门里,一个扶着门框,奇怪地看着我和祖母。
二胡还倚在我的胸上。我终于没有拉响祖父留下的二胡。那是我祖母逝去前几天的事。后来村里人知道了这事,都说我不懂事。说我那天无论如何要让祖母听听那把二胡的。我很难受。我不会拉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那是我祖母几年前自己缝的,颜色像太阳一样又红又亮。我见过村里几个死去的老人,他们身上最后一件衣服都挑选了鲜亮的颜色,那大概是有道理的。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母亲说是为了镇邪。红颜色能镇邪,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编竹篓的父亲说。
"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我嫁过来的时候她给我看过的。又不想要她的,她干什么藏起来呢?"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笑得那样神秘,让人永远难忘。我父母亲凝视着她布满皱纹和老人斑的面容。愣怔了半天,等着她告诉什么。但是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父亲站在那儿,忽然浑身不可遏止地颤抖起来,他朝母亲背上推了一把,沙哑着嗓子说:"走吧。"
他们两个踮着脚尖,轻轻地离开。祖母在连绵不绝的雨声中继续着她的梦境。我祖母清贫了一辈子,没有留给家里任何值钱的物件,连唯一的金锁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只有一捆一捆的旧粽叶还挂在我家的门楣上,沙沙沙地响。
在长长的秋天里,我在祖母留下的旧粽叶下面出出进进,总能闻到白羊湖边芦苇的清香,春天那个祖母的季节就浸润着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节,祖母还会将温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颈挂上那只用红线扎紧的"小脚粽"。我挂着这只粽子跨出家门,走过村弄,在白羊湖一带燕子样掠过。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祖母的坟在白羊湖边。坟上长着一株娇黄的迎春。没有青草,青草还没有长出来。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又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一开始我就觉出气氛的异样。一路上,我不时用眼光询问父亲,但不敢开口。父亲走在野草及膝的湖边小路上,经常仰起头,望一望四月里晴朗湛蓝的天空,神情肃穆而阴郁。事情发生在祭坟以后。那会儿坟上的纸钱还没燃尽,湖风吹过时纸钱带着火星纷纷扬扬地腾起来,好像凌空飞舞的黑蝴蝶。我看见父亲慢慢地朝祖母的坟头跪下去,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擅木二胡被点燃了。
我又茫然又恐惧地注视躺在火焰里的二胡,注视父亲被火光映红的肃穆的脸,他那双眼睛里此刻充满了紫檀木二胡奇怪的影子。我一下子忆起了多年来父亲仰视房梁的目光,那种我无法理解的目光,和祖父留下的二胡纠缠了多少年啊。
但是为什么要烧掉祖父的二胡为什么要烧掉祖父留下的二胡呢?父亲仍然跪在坟前。母亲脸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眼里却涌出泪水。我祖母在坟下,她在无底的黑暗里应该看见这枫叶般的火焰了。湖风从芦苇丛中穿出来,在空荡荡的滩地东碰西碰。我们面前的火焰久久不熄。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的声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锁。直到现在,我还无法解释家里发生的好多事。我告诉你们了,我的老家在白羊湖边的一个村子里,老家还有父亲和母亲,他们住着祖先传下来的两间瓦房。我祖母已经故去,祖父在很早很早以前就不在家了。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转载请注明来源:号@指尖阳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