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聘

3招搞定《《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3 13:13

3招搞定《《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深刻、有条理且具有说服力:
1. "明确核心思想与主题:" "深入挖掘:" 《聊斋》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元,绝非简单的鬼狐故事。你需要深入思考其核心主旨,例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压迫的反抗、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自由、真情、才智)、对现实黑暗的揭露、对科学精神的朦胧体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等。选择1-2个最核心、你最有感触的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思想内容,那样只会导致文章空泛。选择一个或几个点,结合具体篇目进行分析,使论证更集中有力。
2. "选取恰当的篇目作为论据:" "典型性与代表性:" 选择能够最好地支撑你论点的篇目。例如,要论述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可选《叶生》;要论述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可选《婴宁》、《连城》等;要论述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可选《连城》、《画皮》(从侧面反映)等。 "具体分析:" 不要只简单提及篇目名称,要对所选篇目的情节、人物、细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与主题相关的思想

《罗刹海市》播放量25亿!流行了308年的《聊斋志异》,到底讲了个啥

刀郎的《罗刹海市》火了,在某平台上的播放量达到了25亿,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在听《罗刹海市》。

《罗刹海市》正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连带着《聊斋志异》也火了。

刀郎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中共收录了11首歌曲,其中,有五首歌名直接用了《聊斋志异》的篇名。

那么诞生于300多年的一本志怪小说集,到底讲了个啥?

一部《聊斋志异》,491个小故事,人、鬼、狐、妖、仙,无所不有。

有美妙的爱情,有神奇的狐妖仙的世界,有抨击封建礼教的,有追寻个性之美的女子,内容深刻,主旨隽永。

诗词君分享六个聊斋故事,你就会明白,聊斋到底讲了个啥!

1

劝人作恶,最终害了自己

故以善规人,如赠橄榄;以恶诱人,如馈漏脯也。听者固当省,言者可勿惧哉!——《云翠仙》

山西梁有才,是个小商贩,家里没有妻子没有田地,独身一人。

有一天,梁有才去爬泰山,见到一个美貌的女子,便挨着她跪下进香,暗暗靠近她,女子很是嫌恶。

在路上,梁有才见到了女子和她的母亲,得知女子叫云翠仙。

母亲说,希望云翠仙找一个好女婿,不求是王孙公子,只求孝顺。

梁有才听了,百般讨好她的母亲,指天发誓自己是个老实人。

云翠仙知道他是个轻薄子,百般不肯,可母亲还是将云翠仙嫁给了梁有才。

婚后不久,梁有才经常召一些无赖饮酒,赌博。最后偷妻子的嫁妆去赌博。

一天,赌徒们来找梁有才,见了美貌的云翠仙,给他出主意:把云翠仙卖掉,可以换一大笔钱。

梁有才心动了,在家摔摔打打,云翠仙知道他的心思,就提出来,把自己卖去富贵人家,都能得点好处。

梁有才托人将云翠仙卖去妓院,还签了买卖书,拿了定金。

云翠仙提议最后回一趟娘家,到了云家,只见房屋富丽堂皇,丫环成群,才知道岳母家十分富贵。

面对母亲,云翠仙说出丈夫把自己卖了的事实,并历数梁有才的过失,狠狠地骂他,娘家人把梁有才打了一顿。

最后,梁有才回了家,家里破烂不堪,他身上长了烂疮,最后沦为乞丐,却随身带着一把刀。

当他见到当初劝他卖妻子的那个人时,冲上前去,一刀杀了他。

蒲松龄说:‍劝人作恶,就像送他一块腐烂的肉,刚入口也许不觉得,日久毒发害了人命。

给人出坏主意,当别人反应过来时,一定会狠狠地报复你。这难道不害怕吗?

《聊斋志异》说的是卑劣的人性。

2

富贵发达了,不忘贫贱朋友,

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王六郎》

许大是一个渔夫,以打渔为生。

每天晚上,他都会带一壶酒,一边打渔,一边喝酒。

每次喝酒前,他都会祭奠一番,说:河里的落水鬼呀,喝点酒吧。

奇怪的是,其他人经常打不到鱼,而许大的渔网都是满的。

一天晚上,来了一个少年,叫王六郎,也非常喜欢喝酒,许大和他结为朋友,每晚相聚。

半年后,王六郎告诉许大:我是落水鬼,因为醉酒落水而死。之前,你所得的鱼,比别人多,都是我暗中为你驱赶,只为感激你祭奠的酒。

许大本来很害怕,可半年都相处如常,便不怕了。

王六郎说:我的劫数已满,明天就有人来代我。

第二天,河边有个妇女落水,岸上孩子哭得惨,许大知道他是来代替王六郎的,没有出手相救。

可不一会儿,妇女又从水里爬起来了。

晚上,许大来问王六郎缘由。

原来,王六郎不忍心见孩子失去母亲,舍弃了这次投生机会。

两人晚上相聚如故。

后来,六郎救人的事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他做招远县的土地神。

从此,和许大,人神相别。

许大思念朋友,不远千里去招远土地庙看望老友。

王六郎梦中相谢,并托梦招远乡民厚赠许大。

许大坐船离开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送了十里远,盘旋良久,那是王六郎来送他了。

昔日,一人为人,一人为鬼,结为好友。而后,一人成神,一人为人,依然不忘贫贱之交,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贫穷时,是朋友,富贵后,依然是朋友,才是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

《聊斋志异》说的是世情美好。

3

偷盗的人,不让他付出代价

他是不知道错的

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骂鸭》

淄川县西白家庄的一个人,偷了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

夜里,觉得全身发痒,一看,身上居然长出了鸭毛,一碰就痛。

他害怕得不行,又治不好。

夜里做梦,有人告诉他:你的病乃是上天的惩罚,必须要丢鸭子的人骂你,身上的毛才会掉。

邻居是个和善的老人家,丢了东西,也从不在意。

偷鸭人就悄悄告诉老翁:那个谁偷了你的鸭子,他很怕别人骂他,骂他就不会再来了。

老翁说:谁有闲心骂恶人呢?

没办法,偷鸭人只好如实相告,只有老翁骂了他,他身上的鸭毛才会掉。

老翁于是开口骂他,偷鸭人身上的鸭毛真的掉了。

蒲松龄说: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骂鸭》

真让人害怕呀,一偷盗就会长鸭毛。

一偷盗就会长鸭毛,只有真正让偷盗者付出代价,偷盗的行为,才会真的停止。

《聊斋志异》说的是荒诞生活。

4

富人报人以钱财,穷人报人以命

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田七郎》

辽阳人武承休,喜欢交朋友。

夜里做梦,有一个人告诉他:你交的那些朋友都是滥交,真正共患难的朋友,只有一个,就是田七郎。

天亮了,武承休到处打听田七郎。

原来,田七郎住在东村,是个猎户。

武承休恭敬的到家里拜访,看到田家简陋,掏出银子相送。

田七郎坚决不接受,田七郎的母亲更是严辞拒绝。

她告诉田七郎: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富人报答人,用钱财,穷人报答人,用义。无缘无故收受别人的重金,不是好事情,恐怕将来会用生命来还。

后来,田七郎与人争执,不小心打死了人。

武承休给县令送银子,又给受害者送了一百两,终于救出了田七郎。

至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武承休家有一个恶仆,叫林儿。他调戏武承休的儿媳妇,还跑到御史弟弟家躲了起来。

御史弟弟和县令都袒护林儿,武承休上门怒骂,反被林儿羞辱。

过了一夜,林儿被大卸八块,丢到了野树林里。

御史告武承休杀人,县令把武承休和他的叔叔一起抓到公堂,没想到,叔叔却被当场打死,武承休气急攻心。

武家遭了难,却不见田七郎来问一句。

有一天,御史弟弟和县令在县衙商量事情,一个打柴人冲了出来,拿起快刀杀了他们。

眼见逃不出去,打柴的也自刎而死,人们认出了他,他就是田七郎。

武承休厚葬了田七郎。

最后,蒲松龄说: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可以弥补天网的缺漏,世道茫茫,遗憾像七郎这样的人太少了。真让人悲痛啊!

《聊斋志异》说的是世间百态。

5

考场失意,别灰心,

天下自有不瞎的人

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已: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司文郎》

王平子、余杭生上京考科举,都寄居在相国寺。

一天,一个叫宋生的白衣少年来寺中游玩,王平子与他交好。

宋生还指导王平子的文章,很有见地。

余杭生也拿来自己的文章给宋生看,宋生却看不上他的文章。

寺里有一个瞎眼和尚在卖药,宋生说:他是一位奇人,最懂文章,可以向他请教。

可是,眼睛瞎了怎么读文章呢?

和尚说:把文章烧了,我闻闻味道,就知道好坏。

王平子烧了自己的文章,和尚说:你的文章不错,我是用脾领受的。

王平子忙问:我的文章能中吗?

和尚说:可中。

余杭生却不信,他烧了一篇古代名家的文章,和尚一闻说:妙啊!这是大家之文,我是用心领受的。

余杭生这才佩服,于是烧自己的文章,和尚一闻,咳了好几声,说道:不要再烧了,实在咽不下去,再烧就要呕吐了。

余杭生非常惭愧。

过了几天,放榜了,余杭生考中了举人,王平子却落榜了。

余杭生来找瞎和尚,得意地炫耀。

和尚说:我只是谈文章,不是谈命运。你可以把考官的文章烧给我闻一闻,我就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余杭生和王平子找到了八九个人的文章,余杭生烧了起来,烧到第六篇,和尚忽然对着墙壁呕吐起来,放屁如雷。

和尚擦了擦眼睛,说:这就是你真正的老师。

余杭生正是这位老师的门徒。

后来,宋生告诉王平子,他其实是个鬼,生前屡考不中,死后依然念念不忘。

宋生安慰王平子:我们读书人,不应该怨别人。

当前的不得意,固然是运气不好;但平心而论,文章不是已经写得很好了么!今后只要加倍努力,天下总有不瞎的人。

联想到蒲松龄一生只考中秀才,在考场失意一生,而今,凭借着小说《聊斋志异》流名千古,一代代的人看到了他的才华。

《聊斋志异》说的是人生失意。

6

颠倒美丑、曲意逢迎的怪癖,

天下都有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罗刹海市》

马骥,字龙媒,长得非常英俊,喜欢唱歌跳舞。

一天,马骥跟别人去海外经商,被大风刮走,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这里人人都非常丑陋,他们看到英俊的马骥,以为是鬼怪,避得远远的。

时间长了,他们发现马骥不吃人,不是妖怪,便渐渐与他交流起来。

原来,这个国家叫罗刹国。所看重的不是学问能力,而是相貌。相貌最好的,当大官,差一点,当小官。

来到都城,看到宰相,两只耳朵朝后长,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样盖住了眼睛。

大夫呢,披头散发,相貌狰狞。官越小,丑相渐减。

有位叫执戟郎的官员宴请马骥,歌女们都是夜叉像。

马骥也学罗刹国人,把煤粉涂在脸上像张飞,把自己扮成夜叉跳舞。

皇帝一看,非常喜欢他,封他为大夫,赏赐他很多金银珠宝。

玩够了,马骥又想去隔壁的海市国看看。

坐船来到海市国,海市原是龙宫,富丽堂皇,四壁亮如水晶。

龙王看重文采,当即命马骥写一篇描写海市的文章来。

马骥提笔写下一篇《海市赋》,龙王赞赏不已,四海龙宫争相传阅。

龙王还将女儿嫁给马骥,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就这样过了三年,马骥思念家乡,只能与龙女分别,回到家中。

后来,龙女给他生了两个孩子,非常可爱。

颠倒美丑、曲意逢迎的怪癖,天下都有。

最后,蒲松龄只能感慨:飞黄腾达,富贵荣耀,只能在海市蜃楼中去寻找了。

蒲松龄用怪诞的方式诉说着心中的不平,他失意一生,只能在小说中寻找着慰藉。

《聊斋志异》里藏着理想国。

蒲松龄离世了308年,《聊斋志异》也流行了308年。

书中有世情人性、有人间真情,更有坚贞人格,悲悯情怀,无数的影视作品也从中吸取得源源不断的养分。

有人说,它是中国第五大名著。

诗词君所讲的几个小故事,体现不及《聊斋志异》的万分之一。

如果你也喜欢听故事,一定要看《聊斋志异》,体会蒲松龄的绝世才情吧!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300多年前的《聊斋》,讲的是今天的故事

《绿衣女》的中心思想是四个字——分手不撕。

七八岁时,父亲到北京出差,给张绍刚买了一本《白话聊斋》,是《聊斋》的故事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这部古典小说;刚参加工作,张绍刚又开始读《聊斋》,这次是原文,越读越好看,沉浸于文言的文字之美。对《聊斋》的偏爱,就这样一直保留至今。

很多人不知道,10年前,张绍刚就出版过一本随笔集《无聊斋》,60篇小短文从《聊斋》故事讲到社会热点;出完书又继续写,至今写完的大概有150多篇,他也不着急出书,“反正就是喜欢”。

最近,这项“个人爱好”终于能和观众分享了。在读书类节目《故事刚刚好》中,作为主讲人的张绍刚选了12个《聊斋》故事,编剧就是他自己,台上也只有一桌、一椅、他一人,手持一本记满了笔记的旧书;没有广告,也暂无冠名商。节目每一期都不长,不到20分钟。张绍刚说,在这些300多年前的狐仙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当下的人们。

《故事刚刚好》第一期,讲的是《绿衣女》的故事。这是《聊斋》中并不起眼的一篇,相比聂小倩、婴宁、辛十四娘这些被影视剧演绎了一遍又一遍的女子,故事的女主角绿衣女甚至都没有名字,倒是男主角的身份十分清晰,书生,名于璟,字小宋,益都人(今天的山东青州)。

故事前半段是《聊斋》的经典“套路”:于书生深夜在寺庙里读书,绿衣女推门而来,一夜欢好,从此夜夜都来。一晚,于书生偏要绿衣女唱一曲,绿衣女推脱不过便唱了,危险也随之而至。第二天,庙里的一只大蜘蛛被歌声引来,抓住了一只绿蜂,于璟赶忙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绿蜂。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绿衣女就是绿蜂。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只是普通的人妖之恋,但绿衣女的离开方式十分特别——她没有再化作人形,而是用绿蜂的原形,以身投墨汁,在桌子上写了一个“谢”字,然后从窗户飞走了。从此,绿衣女再也没有来。

在张绍刚看来,《绿衣女》的故事无疑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绿衣女对爱特别勇敢,和于书生每一次的关系推进都是绿衣女先迈出去的;绿衣女的强大还在于,她不会保证一段感情不输,但一旦输了,她也输得起、承担得住。这和现代女性对爱情的态度非常像”。

而最打动张绍刚的是绿衣女最终的选择,当她从致命危险中逃脱后,选择离开,并感谢。“这个谢,最直接的是感谢书生的救命之恩——尽管危险就是书生带来的;另一层,也是感谢他们之间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在张绍刚的理解中,《绿衣女》的中心思想是4个字——分手不撕。如果更多人读懂了绿衣女的选择,也许现实中会少很多“狗血”的新闻。

节目最新更新的第四期,讲的是一个离奇的短故事《骂鸭》。主人公是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某人,偷了隔壁老人的鸭子煮了吃,竟然浑身长出一层鸭毛。晚上梦中有人告诉他,这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主的一顿痛骂,鸭毛才能脱落。某人很奸猾,找到老人没说自己是谁,只说是“某”偷了他的鸭,骂他可以防止他再来偷;没想到老人说“谁有闲气骂恶人”,不肯骂。某人很难为情,只好表明身份,说明原委,老人这才肯骂,鸭毛也脱落了。

张绍刚说,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故事,觉得就是一篇常见的劝人向善的劝导文,但后来发现,故事中没有出场的人物,更有意思。

“在这个故事中缺失的第三方,即旁观者,这在现实中一定会存在。村子里的其他人,故事里没写,但按照常理,他们应该对偷鸡摸狗的某人也多有不满,日常骂一骂也是很可能的。这个第三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张绍刚说,“看热闹的人和这件事没关系,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老人一个人,但现实中,偏偏有人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当主角。当一个事件出现,总有一群人特别爱表态,但他们表达的只是态度,不一定是真相。”相比之下,隔壁老人一句“谁有闲气骂恶人”,堪称当下网络社交的礼仪规范。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部电视剧《聊斋》,让这部古典小说经典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后来,经过《倩女幽魂》《花姑子》《新聊斋志异》等影视剧的多轮演绎,狐仙鬼怪又成为梦中的美好幻想。然而,《聊斋》的400多个故事,大众了解的其实就是翻来覆去那几个。《故事刚刚好》中选取的,都是大家相对不熟悉的篇目。

“就像我在节目里反复说的,《聊斋》不是写狐仙鬼怪的,而是写人的,把人写成狐仙鬼怪,来对社会的世俗人情有更多表达。”张绍刚说。节目播出后,他会去看弹幕,看到有人说“你这样理解是不对的”,纠正他哪个字读得不对,就特别高兴,“故事没有中心思想,能让大家来关注和讨论《聊斋》,就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

的确,这些故事如果换成现代背景,除了妖精是假的,其他的一切都真真的。

在《沂水秀才》的故事中,蒲松龄历数“不可耐”之事(受不了的事):明明是俗人却要故作斯文,炫耀富贵,秀才装名士,谄媚丑态,不住嘴地信口扯谎,入座时苦让上下位,强逼人听看不像样的诗文……张绍刚也顺便回忆了自己的经历:“有人写个不怎么样的公号文发朋友圈,你点赞还不够,还得转发,光转发也不行,还得带上评语和感想……”

“在不同的年纪,你有不同的阅历,身处不同的职业状态,从《聊斋》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张绍刚说。如果看完节目,观众还能再去读一读《聊斋》原文,可能会知道得更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为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